9月28號這天,電影《731》剛好上映11天,燈塔專業(yè)版的票房數(shù)字停在14.64億 —— 不算差,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后勁不足,典型的高開低走。
更魔幻的是網(wǎng)上的評價,簡直像開了冰火兩重天模式:一邊是 “退錢” 聲浪把官博沖得淪陷,另一邊卻有百萬粉博主拍著桌子力挺,直言 “想不通怎么有人下得去筆罵”。
這事得從26號那位博主的發(fā)言說起。他看完片后情緒挺激動,連說影片 “從頭到尾緊湊,沉重得喘不過氣”,特別點出片中 “馬路大” 的結(jié)局:“不管是做漢奸的、順民的,還是想逃跑的,最后沒一個活下來。
這才是歷史的真實模樣”。末了還補了句大實話:“劇情是有不合邏輯的地方,可瑕不掩瑜,作為歷史片它太合格了”。
這話一出,立馬戳中了爭論的焦點。
打開差評區(qū)掃一眼,槽點確實集中得驚人:有人噴場景假,“實驗室瓷磚比我家廚房還亮,囚犯衣服干凈得像剛熨過”;有人罵劇情亂,“姜武越獄、王志文搞神秘、日本女軍官談感情,三條線各跑各的”;還有人嫌情感硬,“活體解剖就閃0.3秒,煽情BGM沒鋪墊就突然響,腳趾都摳出三室一廳”。
更有人直接貼出歷史照片,說731部隊的真實環(huán)境明明骯臟破敗,電影里卻拍成了 “精裝修集中營”。
但把這些差評扒開看,能分出兩類明顯的區(qū)別。一類是真吐槽:上海電影評論學會的王策給打了6.5分,承認 “劇本不扎實,逃離任務半天才提出來”,但也說 “制作成本不高,能拍成這樣不易”。這類批評都盯著劇情、手法說事兒,算正常影評范疇。
另一類就有點不對勁了。有博主連片子都沒看全,直接喊“大爛片,肯定在控評”;還有人壓根不提內(nèi)容,上來就扯別的,這架勢難免讓人懷疑是不是在帶節(jié)奏。
那位百萬粉博主的疑問其實說到了點子上:“就算有缺點,可這題材的電影,至于往死里踩嗎?”
要我說,這事兒的關鍵在于“預期錯位”。導演趙林山籌備了11年,還去日本取證五六年,宣傳時主打 “歷史還原”,觀眾自然抱著看 “史詩大片” 的心態(tài)進場。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是部低成本影片,用了不少意象化表達,甚至加了點輕喜劇元素,心理落差瞬間拉滿。就像你點了份滿漢全席,端上來的卻是用心做的家常菜,不是菜不好,是期待錯了。
更有意思的是專業(yè)人士的看法。上海電影評論學會會長劉海波給了7.5分,說 “雖有瑕疵,但和題材總體匹配”,還解釋了 “干凈監(jiān)舍” 的合理性:“實驗品要保證健康,不會讓他們提前污染”。
這說法未必能說服所有人,但至少提供了另一個視角 —— 別用商業(yè)大片的尺子,去量一部想講歷史的文藝片。
再說回那位博主強調(diào)的“無人生還”。這確實是影片的點睛之筆,結(jié)尾 “你若記得,我便活過” 的字幕一出來,不少觀眾當場沉默。要知道,很多年輕人對731的了解只停留在課本上,電影能把 “馬路大” 的苦難具象化,讓更多人走進影院了解這段歷史,單這點就值回票價。
現(xiàn)在票房快摸到15億,豆瓣還沒開分,爭議估計還得持續(xù)一陣。有人拿它和《南京照相館》比,說后者更細膩;也有人說它至少敢拍,比躲著歷史強。
但不管怎么吵,有個事實沒法否認:上映11天,14億票房背后,是千萬人愿意為這段歷史走進影院。
至于那些罵聲,合理的批評能讓以后的電影拍得更好,但無腦的抹黑,恐怕就像那位博主說的—— 真不知道怎么下得去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