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學(xué)信
(聊城大學(xué)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xué)院,山東 聊城)
摘 要:作為中古時期著名的科舉仕宦家族,唐代博州武水樂安孫氏家族聯(lián)姻對象的選擇基本上是門當(dāng)戶對的世家大族,注重門第,體現(xiàn)出對門閥婚姻的重視,也反映出當(dāng)時“家之婚姻必由于譜系”的時代特征。這種主要以名門望族為聯(lián)姻對象的婚姻形態(tài),不僅密切了樂安孫氏家族與世家大族之間的聯(lián)系與交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擴大和強化了其家族的社會關(guān)系和影響,為其家族政治勢力的發(fā)展和擴充提供了廣泛的社會資源和政治資源。而其家族姻親對象所體現(xiàn)出來的良好文化素養(yǎng),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樂安孫氏家族發(fā)展和繁榮的主要因素。
關(guān)鍵詞:樂安孫氏家族;姻親網(wǎng)絡(luò);唐代;博州武水
一、引言
唐代博州武水(今山東聊城西南)樂安孫氏家族,是中古時期較為顯赫的仕宦文化家族之一,其得姓始祖為齊大夫田書,因其“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于樂安”[1]卷73下:宰相世系表,2945。孫書受封樂安后,即率家人遷居此地,樂安孫姓家族由此不斷繁衍發(fā)展,至唐代達到興盛。唐代樂安孫氏家族歷經(jīng)了9代,其中第3代孫嘉之為其家族的一個關(guān)鍵人物。這不僅僅因為他是唐代樂安孫氏家族進士及第的第一人,且“弱冠以文章著稱”[2]卷313,3182,有較高的文學(xué)修養(yǎng)。更重要的是從孫嘉之開始,樂安孫氏家族改變了以前“四世而傳一子,故五服之內(nèi),無近屬”[2]卷313,3182的狀況,此后家族不僅人丁繁盛,而且其族人通過科舉、門蔭和薦舉等途徑入朝為官者代以繼之,科第蟬聯(lián),冠冕繼耀,簪纓鼎盛,人數(shù)眾多。僅據(jù)筆者掌握的文獻史料統(tǒng)計,有唐一代,樂安孫氏家族先后有24人或通過“待非常之才”[1]卷44:選舉志上,1159的制舉科、或通過“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3]卷29:選舉志考,275的進士科、或通過旨在選拔通曉經(jīng)學(xué)人才的明經(jīng)科取得了科舉功名。在朝中任職的大小官員有90余人,其中不乏節(jié)度使、刺史、中書舍人、各部尚書等類的中高級官員。令人矚目的是官至“奉使典州,督察郡國”[3]卷61:職官考,553的刺史就有17人之多,還有6人出任過“為文士之極任,朝廷之盛選”[3]卷51:職官考,465的中書舍人一職。而狀元及第的第7代族人孫偓官至宰相,更是把唐代樂安孫氏家族推向前所未有的榮光時期,當(dāng)時其家族就有所謂的“皆擅重名,或壘取高科,其官業(yè)行實,爆發(fā)于天下”[4]2213之美譽。
一般來說,簪纓相繼的仕宦家族既是古代中國社會的政治主體,也是文化上的主體,無論是在中央還是在地方社會中皆有著重要影響。唐代樂安孫氏家族作為著名的衣冠望族,同樣在中國歷史上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是一個值得研究的世家望族。然而學(xué)界有關(guān)樂安孫氏家族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且主要側(cè)重于樂安孫氏族人孫逖及其詩文的創(chuàng)作成就,另有少量論文對孫逖家世以及家族科舉入仕的基本情況進行了研究,而對于樂安孫氏家族婚姻關(guān)系則無涉獵。有鑒于此,本文擬對唐代博州武水樂安孫氏家族的婚姻關(guān)系進行探論,以期從姻親關(guān)系層面反映其家族的內(nèi)部狀況及其對樂安孫氏家族發(fā)展的影響。
二、唐代樂安孫氏家族姻親關(guān)系概觀
唐代樂安孫氏家族聯(lián)姻對象的選擇基本上是門當(dāng)戶對的世家大族,與范陽盧氏、京兆韋氏、河?xùn)|裴氏、隴西李氏、河南于氏、長樂馮氏、京兆杜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家族以及武氏等高門大族的聯(lián)姻,就是這一婚姻特征的反映。
(一)與范陽盧氏的聯(lián)姻
在唐代樂安孫氏家族的姻親關(guān)系中,與范陽盧氏聯(lián)姻的有第5代族人孫成,其夫人“范陽盧氏,旻(盧旻)之孫,宗(盧宗)之女,齊姜冠族,才淑宜室,星霜一紀”[4]1856;第7代族人孫公乂次女“適范陽盧氏”[4]2290;第8代族人孫讜,“娶范陽盧氏,姻聯(lián)名族,謂推良匹”[4]2548。
范陽盧氏是中古時期典型的世家大族,魏晉時期,范陽盧氏已發(fā)展成為顯赫的名門望族,與當(dāng)時位列四姓望族(崔盧王鄭)之首的清河崔氏家族并稱為“崔盧”。到唐代范陽盧氏家族雖然有所衰微,但其家族仍沿襲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輝煌。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仕宦不斷,名臣公卿輩出。有唐一代,范陽盧氏家族仕宦人數(shù)眾多,八品以上的官員代不乏人,而令世人羨慕的是產(chǎn)生了8位宰相,其中大多是才學(xué)和才干突出的名相。除了8位宰相外,范陽盧氏家族成員中官至刺史、中書舍人、監(jiān)察御史、御史中丞、員外郎、尚書仆射以及縣令、縣丞等各類官職更是代不乏人。其二,得中進士者眾多。范陽盧氏家族稱得上是唐代有名的科舉家族,宋人王讜曾這樣說過:“范陽盧,自興元元年癸亥德宗幸梁洋,二年甲子鮑防侍郎知舉,至乾符二年乙未崔沆侍郎知舉,計九十二年,而二年停舉,九十年中,登進士者一百一十六人,諸科在外……然而世謂盧氏不出座主。”[5]卷4,382—383科舉考試在沒有范陽盧氏族人擔(dān)任主考官的情形下,其家族成員還能有116人在90年中進士及第。
(二)與京兆韋氏的聯(lián)姻
在唐代樂安孫氏家族的姻親關(guān)系中,與京兆韋氏聯(lián)姻的有第4代族人、亳州長史孫遘次女孫娩。從對孫娩墓志銘的記載中可知,孫娩15歲時,嫁于同州長史京兆韋君[4]1977。第7代族人孫嗣初娶京兆韋氏,據(jù)《唐河南府洛陽縣尉孫嗣初妻京兆韋夫人墓志銘并序》記載,韋氏為京兆杜陵人,17歲時嫁于孫嗣初,其曾祖父韋咸官至尚書司勛郎中,祖父韋覃為長安縣令、廬楚等州刺史,父親韋本仁為越州錄事參軍、潤州延陵縣令[4]2376。孫嗣初之弟孫奭在為孫嗣初撰寫的墓志銘中則稱孫嗣初“先娶于京兆韋氏,故南康王皋(韋皋)之姪孫”[4]2418。
京兆韋氏是唐代的世家大族,《新唐書》卷74上《宰相世系表》對唐代京兆韋氏9房的仕宦情況進行了大致載錄,從載錄中可以看到,9房中官至翰林學(xué)士、翰林承旨學(xué)士、各部尚書、各部侍郎、各類郎中、員外郎、各州刺史、驃騎將軍、左羽林大將軍、節(jié)度使、給事中、監(jiān)察御史、御史中丞、殿中侍御史、諫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各級各類官職者俯拾即是,其中官至宰相一職的更是多達 16人,而為時人所稱羨的是小逍遙公房的韋思謙與其子韋承慶、韋嗣立父子三人皆官至宰相,可謂“有唐已來,莫與為比”[6]卷88:韋嗣立傳,1945,或稱“自唐已來,氏族之盛,無逾于韋氏”[6]卷102:韋述傳,2157。京兆韋氏顯赫的家族背景,無疑擴大了姻親樂安孫氏家族的社會地位。
(三)與河?xùn)|裴氏的聯(lián)姻
在唐代樂安孫氏家族的姻親關(guān)系中,與河?xùn)|裴氏聯(lián)姻的有第5代族人孫起,繼室娶河?xùn)|裴氏。從《唐故滑州白馬縣令贈尚書刑部郎中樂安孫府君繼夫人河?xùn)|縣太君裴氏墓志銘》記載可知,孫起繼室裴氏,于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嫁于孫起,其再從父裴遵慶,唐代宗時官至丞相,父親裴繇之官至茂州剌史[4]2219。第6代族人孫景商、孫公器,娶河?xùn)|裴氏[4]2321,2378。第7代孫公乂之女嫁于河?xùn)|裴氏[4]2289。
早在魏晉時期,河?xùn)|裴氏就已發(fā)展成為衣冠望族,進入唐朝,河?xùn)|裴氏達到鼎盛時代。期間,河?xùn)|裴氏家族先后有17人為相,出任各州節(jié)度使、刺史、觀察使、都督、御史中丞、各部侍郎、各部尚書、中書舍人等各級各類官員者不計其數(shù)。其中著名者如裴度,先后于唐德宗貞元年間登進士科和博學(xué)宏辭科,而后應(yīng)考制舉中的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唐憲宗元和十年(815),擢升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后,朝廷又詔其為弘文館大學(xué)士,并封其為晉國公。他歷官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四朝,出將入相長達20多年,正道直行,事君以忠,被史臣譽為“社稷之良臣”“股肱之賢相”[6]卷170,3019。
(四)與隴西李氏的聯(lián)姻
唐代樂安孫氏與隴西李氏可謂世代聯(lián)姻,第4代族人孫造夫人李氏,祖先為隴西成紀人,出身于一個世代為官的仕宦家族,曾祖李元縡為密州長史,祖父李實為懷州司戶參軍,父親李肋為石州方山縣令[7]第3部第1冊,5616。第5代族人孫起,第二夫人為隴西李氏,其祖父李皓為博州司戶,父親李宣為宋州楚丘尉[7]第4部第1冊,9003。第6代族人孫向、孫微仲,夫人皆出自隴西李氏家族[4]2321,2431。第7代族人孫瑝“夫人隴西縣君李氏,丞相李□福之賢女,河?xùn)|郡君裴夫人所出”[8]1103。第7代族人孫簡,第二夫人為“隴西李氏,諱宗衡,皇濠州刺史實□帝之近屬”[8]1111。在唐代樂安孫氏第7代族人中,另有孫公乂之女嫁于隴西李氏[4]2290。
隴西李氏是中古時期鼎盛于唐朝的世家大族。《新唐書》卷72上《宰相世系表》記載了唐代隴西李氏4房的入仕情況,其中官至各州刺史的成員最多,其他如官至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各部郎中、殿中侍御史、給事中、侍御史、秘書監(jiān)、觀察使、各部侍郎、節(jié)度使、尚書右丞、尚書左丞、監(jiān)察御史等官職的成員亦不乏其人,另有李義琰、李揆、李昭德、李道廣、李元紘等10人官至宰相一職。有唐一代,隴西李氏家族累世高官輩出,中級以上官吏的仕宦人數(shù)比比皆是。
(五)與河南于氏的聯(lián)姻
在唐代樂安孫氏的姻親關(guān)系中,與河南于氏聯(lián)姻的有第6代族人孫景商,“夫人,河南于氏,穎川縣君、宣歙觀察使敖(于敖)之女”[4]2345;孫景商之子孫備,則娶于敖之子于珪之女??梢姡瑢O景商、孫備父子之妻分別來自于敖、于珪同一個家族的上下兩代。
河南于氏是中古時期的名門望族,其家族興起于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是以武功起家的官宦家族。入唐以后,河南于氏家族得到了全面發(fā)展,“高門垂裕,積德流英。愗功官族,彰乎國史”[9]第5輯,314,家族名人輩出。像于志寧因其“有名于時”,深受唐高祖、唐太宗和唐高宗三朝皇帝的禮遇,仕途不斷升遷,唐高宗時先后擢任為光祿大夫、尚書左仆射、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太傅。孫景商岳父于敖,由進士及第,官至御史中丞。于敖4子(于球、于珪、于瓖、于琮)不僅皆取得進士功名,而且其中2子為狀元登科。于琮進士及第后官至宰相,于珪、于瓖,分別為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和大中七年(853)進士甲科第一人,狀元出身[10]卷22,812,819。于瓖官至湖南觀察使、袁州刺史等職,本人才華、節(jié)操兼具。
(六)與其他家族的聯(lián)姻
唐代樂安孫氏第5代族人孫成次女嫁于許州長葛縣尉鄭鏈。從《唐許州長葛縣尉鄭君(鏈)亡室樂安孫氏墓志銘并序》中的記載可知,鄭鏈出身于世代為官的高門大族,其家族自周至后魏,就已經(jīng)發(fā)展成一個豪富權(quán)貴之家,至唐代,鄭氏家族中的“紱冕人物”尤為興盛,已成為“海內(nèi)之華族”。僅就鄭鏈家族而言,鄭鏈祖父鄭暉為蘇州長史,其父鄭溆為深州下博縣令。孫成次女有著良好的禮儀修養(yǎng)、行為規(guī)范和詩書圖史才學(xué),據(jù)史料記載,孫成次女孫氏5歲時歸于鄭家,“及長,遂端莊自持,勁遵禮法。方明柔婉,備賢婦之體范矣。組馴文繡之事,精能而不??;詩書圖史之學(xué),耽阮而有得。未嘗以疾聲忤色?!盵9]第1輯,242。
唐代樂安孫氏第5代族人孫起原配夫人為趙郡李氏[4]1989。趙郡李氏是崛起于漢代、發(fā)展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名門望族,進入唐代,趙郡李氏家族的發(fā)展達到輝煌和巔峰狀態(tài)?!缎绿茣肪?2上《宰相世系表》載有趙郡李氏6個房派郡族,在這6房之中,有17人官至宰相一職,各州刺史、中書舍人、監(jiān)察御史、節(jié)度使等中高級以上的官員代不乏人,文人雅士也是層出不窮。
唐代樂安孫氏家族第6代族人孫公乂家族的聯(lián)姻對象皆為世家大族,前述孫公乂有3女分別嫁于范陽盧氏、隴西李氏、河?xùn)|裴氏。除此之外,孫公乂還有2女分別嫁于長樂馮氏和京兆杜氏家族[4]2290。長樂馮氏是魏晉至唐代時期的著姓望族,文獻史料稱“冀州長樂郡之馮氏,為冀州著姓,自六朝逮唐,綿綿不絕,而子孫遷徙他地者,皆稱長樂”[11]701。唐代的長樂馮氏雖然還稱不上一流的世家大族,但其家族仕宦為官者代不乏人,并且官至刺史、將軍之類的官職甚多。京兆杜氏是唐代一個典型的仕宦家族。唐代集賢殿學(xué)士柳芳在其名作《氏族論》中,將京兆杜氏列為關(guān)中第一郡姓①,從中亦不難窺見京兆杜氏家族的社會地位和聲望。據(jù)《新唐書》卷72上《宰相世系表》載,有唐一代京兆杜氏先后有11人官至宰相,出任刺史、中書舍人、知制誥以及地方郡守等官宦者更是不乏其人。
唐代樂安孫氏第7代族人孫簡,“前夫人沛國武氏,故宰相元衡(武元衡)之女” [8]1111。武元衡出身于官宦家族,曾祖父武載德、祖父武平一,分別官至湖州刺史、考功員外郎,父親武就,官至殿中侍御史。武元衡為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進士,登科后歷任監(jiān)察御史、華原縣令、比部員外郎、左司郎中、御史中丞等職。憲宗元和二年(807),武元衡升任門下侍郎、平章事。武元衡不僅是唐代政治家,還是著名詩人。他尤善于五言詩,所作詩文深受世人喜愛,被時人議為宦達詩人中的佼佼者,有所謂“議者謂唐世工詩宦達者,唯高適;宦達詩工者,唯元衡”[3]卷242:經(jīng)籍考,1918之說。
唐代樂安孫氏第7代族人、官至河中少尹的孫正,娶清河崔氏為妻[9]第6輯,193。漢末魏晉以來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清河崔氏家族,在唐代的社會聲望和社會地位進一步提高,期間“英賢間出,卿長相慚,清風(fēng)激于百代,盛德流于四海”[12]207。如吏部侍郎崔倕有6子,皆在朝堂位居高官,且大部分由進士及第。其中崔邠,進士及第后官至中書舍人、吏部侍郎、太常卿;崔郾,登進士科,累遷吏部員外郎、諫議大夫、給事中、翰林侍講學(xué)士、中書舍人、禮部侍郎、虢州觀察使、檢校禮部尚書;崔鄯,進士及第,官至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崔鄲,進士及第后官至宰相?!缎绿茣穼Υ烁袊@道:“崔氏四世緦麻同爨,兄弟六人至三品,邠、郾、鄲凡為禮部五,吏部再,唐興無有也?!盵1]卷163:崔邠傳,5016—5019因此,清河崔氏家族無論是在仕宦還是科舉上都保持了較大的優(yōu)勢,且許多人政績聲望和文化聲望兼具,家族的政治優(yōu)勢和文化優(yōu)勢不墜。
唐代樂安孫氏第3代孫嘉之,娶廣平宋氏為妻,宋氏為蒲州安邑縣令宋斌之孫,滑州司士參軍宋郁之女[2]卷313,3182。唐代樂安孫氏第6代族人孫士桀之妻張氏,為虢州刺史張少師曾孫女、左諫議張珦孫女、江陵節(jié)度巡官張玠之女。
三、唐代樂安孫氏家族姻親網(wǎng)絡(luò)的分析
(一)唐代樂安孫氏家族的婚姻關(guān)系凸顯出鮮明的時代特點
唐代樂安孫氏家族3到8世的聯(lián)姻對象皆為官宦家族,而且大部分是名門望族。范陽盧氏、河?xùn)|裴氏、京兆韋氏、河南于氏、隴西李氏、長樂馮氏、京兆杜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皆是享有盛名的著姓望族。尤其是從第4代開始,隨著其家族政治地位的提高和社會聲望的擴大,與名門望族的聯(lián)姻日趨普遍,而且有的是累世聯(lián)姻。從上文所述的聯(lián)姻關(guān)系看,樂安孫氏家族與隴西李氏家族之間的聯(lián)姻次數(shù)最多,第4代的孫造,第5代的孫起,第6代的孫向、孫微仲,第7代的孫瑝、孫簡以及孫公乂之女都與隴西李氏家族結(jié)為姻親。其次是河?xùn)|裴氏家族,有4人與之聯(lián)姻。
唐代樂安孫氏家族的婚姻關(guān)系,是與這一時期的門閥婚姻息息相關(guān)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文帝命定的九品官人法盛行,“尊世胄,卑寒士,權(quán)歸右姓已。其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皆取著姓士族為之,以定門胄,品藻人物。晉、宋因之,始尚姓已。然其別貴賤,分士庶,不可易也。于時有司選舉,必稽譜籍……官有世胄,譜有世官”[2]卷372,3778。由此不僅使門閥士族成為社會的特權(quán)階層,而且使他們壟斷了官吏的銓選大權(quán),使“公門有公,卿門有卿”[13]卷92:王沈傳,1590“以貴襲貴,以賤襲賤”[3]卷34:選舉考七,324成為社會現(xiàn)實。隋唐時代,雖然前代盛極一時的門閥制度有所衰落,但“尊世胄而賤孤寒”[3]卷34:選舉考七,324的門閥制度沒有退出歷史舞臺,世家大族仍然是主導(dǎo)社會的特權(quán)階層。男婚女嫁的婚姻觀念還是注重家世門第的門閥婚姻,所謂“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由于簿狀,家之婚姻必由于譜系”[14]卷25:氏族略第一·氏族序,439。唐代樂安孫氏家族作為世家望族,其家族的婚姻關(guān)系凸顯出了鮮明的時代特點,為了維護和擴大其自身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影響,家族聯(lián)姻對象的選擇也體現(xiàn)出對門閥婚姻的重視,注重門第,講究門當(dāng)戶對。唐代樂安孫氏家族與上述高門大族的聯(lián)姻,就清晰地反映出這一婚姻特征。
(二)姻親相助是維系和提高聯(lián)姻家族政治勢力與社會地位的條件和保障
在中國古代社會,婚姻關(guān)系絕不僅僅是男女兩性互為夫妻生活上的結(jié)合,也不單單是如《禮記·昏義》中所說的“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的傳宗接代。在很大程度上,婚姻關(guān)系往往映射出一種政治色彩,是將婚姻作為維系家族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的重要考量。當(dāng)然,像這種帶有政治色彩姻親關(guān)系的締結(jié)是以顯赫的家世門第為基礎(chǔ),而這種帶有政治色彩的聯(lián)姻,通過姻親相助又會成為維系和提高聯(lián)姻家族顯赫家世門第以及政治勢力的條件與保障。
唐代樂安孫氏家族以顯赫的家世門第為依托,不斷擴大與世家大族的聯(lián)姻網(wǎng)絡(luò)。這種主要以名門望族為聯(lián)姻對象的婚姻形態(tài),不僅密切了樂安孫氏家族與著姓望族之間的聯(lián)系與交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擴大和強化了其家族的社會關(guān)系和社會影響,為其家族政治勢力的發(fā)展和擴充提供了廣泛的社會資源和政治資源。如唐代樂安孫氏家族的孫讜因得到姻親范陽盧氏族人盧商的幫助、提拔而得以入仕,就是姻親相佐的最好例子和注解。孫讜,唐代樂安孫氏家族第8代,據(jù)其墓志銘記載,孫讜“少以沖澹養(yǎng)素,恬漠自尚,名利之態(tài),膠雔于胸襟間。洎于強仕,悟以緒冕為重,乃奪志以從役。時也,故相國盧公商出鎮(zhèn)梓潼,辟為從事,未及奏秩而罷府還京。盧公入剸劇曹,仍司邦計,復(fù)署巡官,奏試太祝。不旬歲,盧公秉執(zhí)大政,歸于廟算,府君以相幕體例,合得優(yōu)升,遂除太常寺協(xié)律郎”[4]2548。少時淡泊功名的孫讜,到40歲方悟得應(yīng)以家族仕宦功名的發(fā)展為重,于是改變原有“沖澹養(yǎng)素,恬漠自尚”的志向,決心要赴任官事。不久,在“秉執(zhí)大政”的姻親盧商的關(guān)照和提攜下,年過40的孫讜謀得太常寺協(xié)律郎一職。在這里,通過姻親相助以維系和提高聯(lián)姻家族政治勢力和社會地位的作用得到了凸顯。
(三)姻親對象良好的品行和文化素養(yǎng),亦成為樂安孫氏家族發(fā)展和繁榮的主要因素
在中國古代社會,那些出自名門望族的姻親對象,其家族不僅是仕宦家族,而且是典型的文化家族,家族成員大都表現(xiàn)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修養(yǎng)。像孫景商岳父于敖,《新唐書》本傳稱其“修謹,家世用文學(xué)進”[1]卷104:于敖傳,4009。于敖祖父于休烈、父親于肅,二人皆以“儒行著聞”[6]卷149:于休烈傳,2723—2724。于休烈本人篤好古代典籍,其詩文也頗有文名,與當(dāng)時著名詩人萬齊融、包融等“齊名一時”[6]卷149:于休烈傳,2723。于敖之子于琮、于瓖則是學(xué)問品行兼具,唐懿宗在《授于琮平章事制》的制書中稱于琮“識洞蓍蔡,文窮典謨,居然國華,蔚為人瑞。自策名筮仕,淑問益高。伏蒲彰正直之名,起草著經(jīng)綸之績。由是道光獨立,業(yè)擅自強”[2]卷83,872。宣宗朝宰相劉鄴則將于瓖與晉代廉吏郄詵、東漢著名文學(xué)大家阮瑀相媲美,稱于瓖“自冠甲科,跡參戎幕,已擅郄詵之美,仍彰阮瑀之才。發(fā)詞苑之菁華,高標(biāo)桂影;從士林之節(jié)操,憇歇棠陰”[15]卷85,1050。而孫備岳父于珪,慎獨、自律,頗具名節(jié),對此,孫備在為其妻于氏撰寫的墓志銘中稱其岳父于珪“不欺暗室,韜踐名節(jié),其聲自騰逸于士大夫”[9]第1輯,391。河?xùn)|裴氏家族也是一個典型的文化家族,其族人裴休才學(xué)淵博,多才多藝,不僅精通儒學(xué)和佛學(xué)經(jīng)典,而且工于詩文、書畫尤其是書法創(chuàng)作,其書法“自成筆法”[6]卷177:裴休傳,3127。而隴西李氏族人多數(shù)都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方面取得了較大成就,并且許多人在當(dāng)時就享有較高的聲譽。像李益,擅長詩歌創(chuàng)作,與當(dāng)時被譽為“鬼才”詩人的李賀齊名,他創(chuàng)作的詩歌作品,有的被“好事者畫為屏障”,有的為世人廣為傳唱,以至于“天下以為歌詞”[6]卷137:李益?zhèn)鳎?565,而他的一些邊塞七言絕句,不僅可與李白相媲美,甚至還可以與在七言絕句方面頗有建樹的王昌齡爭勝[16]卷10:評彚六,102。唐代京兆韋氏家族作為一個集仕宦和文化于一體的衣冠望族,許多族人在經(jīng)學(xué)、詞學(xué)、音律、禮儀、史學(xué)等方面表現(xiàn)出深厚的文化底蘊?!杜f唐書》稱:“自唐已來,氏族之盛,無逾于韋氏。其孝友詞學(xué),承慶、嗣立為最;明于音律,則萬石為最;達于禮儀,則叔夏為最;史才博識,以述為最?!盵6]卷102:韋述傳,2157豈止《舊唐書》所列舉的上述幾位,在經(jīng)學(xué)、史學(xué)、文學(xué)等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京兆韋氏族人俯拾即是,舉不勝舉。像官至工部侍郎的韋述,“貫穿經(jīng)史”,愛好廣泛,不僅喜歡譜學(xué)和詞學(xué),更喜愛史學(xué),被譽為“雅有良史之才”[6]卷102:韋述傳,2156,2157。再如文宗朝宰相韋處厚,“通五經(jīng),博覽史籍,而文思瞻逸”,其所修《德宗實錄》50卷,“時稱信史”[6]卷159:韋處厚傳,2847。
受家族優(yōu)秀家學(xué)家風(fēng)的熏染,唐代樂安孫氏家族的姻親對象皆有著良好的品行和文化素養(yǎng)。如孫起繼室裴氏,一生謹守禮儀禮法,出嫁之前,在父家“自髫丱以至于初笄,子之道無違者”;出嫁之后,在夫家“自授室至于未亡,婦之禮無違者”[4]2219。孫嗣初妻韋氏嫁于孫家時,不僅“凡所資裝,靡不贍備”,而且在夫家“事以上敬,撫下以慈,動循儀矩,盡合禮經(jīng),和睦溫謙”[4]2376,始終恪守道德規(guī)范。孫成之妻盧氏嫁于孫家后,則是“必勤于力而達其敬,事先姑柔聲怡色,先后夙夜。佐府君樂諧陰和,警戒齋栗,推其禮以周于長上,均其愛以浹于幼孺”[4]1944—1945。孫備妻于氏不僅聰慧機敏,“下筆成詩”,而且品行高尚,“謙淑怡邃,仁而嗜施”[9]第1輯,391。其他如“悅懌圖史”[7]第3部第1冊,5616的孫造之妻李氏,“淑哲稱于家”[4]2345的孫景商夫人于氏,都表現(xiàn)出良好的文化素質(zhì)和品行修養(yǎng)。高素養(yǎng)的姻親對象和姻親家世,對于家族子孫文化修養(yǎng)的提高和通婚之家家學(xué)、家風(fēng)的優(yōu)化,無疑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無形力量和無形資產(chǎn)。唐代樂安孫氏家族子孫所表現(xiàn)出來的諸如“幼以仁育,長以順傳,于公廉稱,在家孝聞”[4]2504“年甫童丱,能自修整,恭儉禮讓,本于生知”[4]2218“性聰敏而志高上,學(xué)該百氏,文擅周雅,仲尼四教而常行之以仁德,修其心以慈順”[4]2431之類的修為與品行,無疑與其姻親對象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密不可分。誠如孫逖在為其父孫嘉之撰寫的墓志銘中所說:孫嘉之夫人廣平宋氏,“淑德賢行,深慈至柔。有子四人,皆著名于詞學(xué);有女六人,俱涉跡于圖史。非獨府君之善訓(xùn),亦有夫人之內(nèi)則焉?!盵2]卷313,3182指出其兄妹之所以有著良好的文史修養(yǎng),不僅僅是父親孫嘉之善于訓(xùn)導(dǎo)之結(jié)果,同時亦與其母親宋氏良好德行之熏染緊密相連??梢哉f,唐代樂安孫氏家族姻親對象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也成為樂安孫氏家族發(fā)展和繁榮的主要因素。
歸而言之,唐代博州武氏樂安孫氏家族能長久榮盛不衰,與其家族所構(gòu)筑的姻親網(wǎng)絡(luò)亦不無關(guān)系。
注釋:
①柳芳在《氏族論》中稱:“山東則為郡姓,王、崔、盧、李、鄭為大;關(guān)中亦號郡姓,韋、裴、柳、薛、楊、杜首之。”見歐陽修,宋祁.柳沖傳[M]//新唐書:卷199.北京:中華書局,1975:5678.
參考文獻:
[1]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董誥,等,編.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6.
[4]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志匯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王讜,撰.周勛初,校正.唐語林校正[M].北京:中華書局,1987.
[6]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7]周紹良,主編.全唐文新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8]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9]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10]徐松.登科記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1]喬居,主編,河北省冀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冀縣志[M].北京: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93.
[12]崔孟彥,編著.崔氏統(tǒng)譜[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
[13]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14]鄭樵.通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5]陳尚君,輯校.全唐文補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5.
[16]胡震亨.唐音癸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收稿日期:2020-05-29
作者簡介:郭學(xué)信(1961-),男,山東招遠人,聊城大學(xué)歷史文化與旅游學(xué)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代社會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