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視界網(wǎng)報道 昨日下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張仃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美協(xié)第九屆理事陳輝走進文化視界,接受文化視界網(wǎng)&中華網(wǎng)山東頻道的專訪。茶香裊裊間,文化視界網(wǎng)&中華網(wǎng)山東頻道總編輯梁洪文以茶待友,賓主共品香茗,暢敘幽情。思緒如溪流淌淌,陳教授將一生對藝術的追尋、對傳統(tǒng)筆墨的執(zhí)著堅守及時代創(chuàng)新的深刻思考娓娓道來。這場專訪,在低語清談中浸潤著濃厚的墨韻與溫暖的人文氣息。
當城市化率從世紀初的36%飆升至當下的67%,當AI只需輸入關鍵詞便能生成“賽博徽州”,關于“我們從何處來”的集體記憶,正經(jīng)歷著前所未有的消解與重構。與此同時,一種焦慮在藝術領域彌漫:“老宅”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根系,如何在快時代中找到存續(xù)的土壤?水墨這門千年藝術,如何在科技洪流中確立當代價值?陳輝教授的回答,刻在他的畫作里,也凝練在他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探索軌跡中——那是一種融合了徽州建筑文化內(nèi)涵、西方構成美學與現(xiàn)代性思考的獨特“東方幾何”意蘊。他用極富視覺張力的光影結構重塑水墨表達,在坍圮的老宅與飛馳的時代之間,架起了一座名為“文化韌性”的橋梁。
徽州老宅的血脈傳承
陳輝教授的創(chuàng)作深處,始終涌動著皖南山水的血脈?!伴]眼睜眼,血液里流淌的都是徽州印象”,談及故土情結,他直言徽州的粉墻黛瓦、廳堂陳設早已融入刻入骨血。在以往作品中,他以常人難及的角度聚焦徽派建筑室內(nèi)——錯綜交疊的梁柱、光影分割的空間,被轉化為水墨構成語言?!盎罩菝窬邮侨宓谰竦奈锘螒B(tài),如何用中國畫畫活它,是中國畫突破的契機?!边@種獨到視角源于童年成長記憶,更植根于他執(zhí)教清華美院40余年的積淀:用圖案構成賦予畫面節(jié)奏,通過素描關系凝練黑白灰,借助裝飾藝術呼應“疏可跑馬,密不透風”的東方美學哲思。
黃田古村雨后38cm×58cm紙本水墨2025
逆流而上的黑白革命
當陳輝教授在2002年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的展廳中,目睹明清時期的繪畫陶瓷和西方的油畫并列展出后,一個念頭悄然成形:“中國畫的意境需走近細品,但如何讓第一眼就攝人心魄?”徽州采風時的一束天光最終點燃變革——陰翳老宅里陡然傾瀉的光瀑,照見木質紋理與時空的共舞。此后,他便開啟了純黑白水墨作畫的實驗。
老宅時光68cmX68cm2020年
然而這場實驗在初期并未曾像那束光一樣為陳教授帶來如約的驚喜。多次參展落選讓他感到困惑,直到有評委直言他的水墨實驗是在“背棄傳統(tǒng)”,他才明白原來自己的創(chuàng)新也面臨著夭折的可能。面對壓力,他選擇在批判中堅守:“創(chuàng)新者注定孤獨,李可染、潘天壽皆是始作俑者前行者。但凡創(chuàng)新都會受到質疑。盡管可能會夭折或失敗,但新的語境、新的風貌、新的特點一定誕生在實驗和創(chuàng)新里?!?/p>
AI時代的水墨教育密碼
面對數(shù)字洪流對傳統(tǒng)審美的沖擊,陳輝在執(zhí)教中一直堅持因材施教?!八逃恼嬷B不在復制技法,而在喚醒青年對文化的覺知?!彼芙^標準化培養(yǎng)方案:對于熱衷動漫美學的學生,引導其解構水墨線條的表現(xiàn)力;面對跨界探索者,則鼓勵用水墨思維介入數(shù)字藝術。“傳統(tǒng)集體記憶可以化作水墨‘時光底片’,但更需創(chuàng)造個體化的表達語系?!?/p>
畫室記憶69x25cm 2025年
當問及AI創(chuàng)作沖擊時,他給出清醒認知:“AI能生成萬種方案,卻無法復現(xiàn)手繪時的心筆共振?!彼詤枪谥小帮L箏不斷線”理論點題:傳統(tǒng)精神是根系,現(xiàn)代形式是放飛的風箏,“真正的創(chuàng)新需要在傳承與融合中突破與超越,在中西合璧中嫁接和移植,找到自我的藝術坐標和推進軌跡,強化獨特的口味和自我相貌特征?!?。
回望馬道樞紐工地(39cmx65cm)
當被問及想對剛學畫的自己說什么時,陳輝陷入沉思后道“要敢于向未知探索,未知的世界會賦予你追求更加廣闊無限東西的機會”——這或許正是水墨最珍貴的秘密:生命體驗需要時空發(fā)酵,而所謂傳承,就是把各位前輩老師的心跳包進宣紙膠囊,遞給未來正在缺氧的人。
陳輝 《民以食為天》 138×34cm 2025年
陳輝的探索并非終點,而是一條清晰的路徑:他以水墨為“墨鏈”,將坍圯的瓦礫、游弋的光影與一代代人的生命痕跡,封存為跨越時空的“文化基因圖譜”。這條路徑揭示了在喧囂與巨變中,傳統(tǒng)文化重獲生機的可能性——并非依靠刻板的保存,而在于讓古老的根在現(xiàn)代文明的土壤中發(fā)出新芽,讓個體的生命體驗成為接通歷史體溫的血管。當年輕的學子在陳輝的引領下,觸摸殘磚斷瓦的溫度,在濃淡墨痕中聆聽過去的心跳,水墨便不再是故紙堆中的舊物,而成為抵抗遺忘的錨、照亮來路的燈。他留下的啟示,正如那束照亮徽州老宅的光:真正的傳承,不是對灰燼的憑吊,而是在灰燼上,辨認出永恒的生命之火,并將其點燃。
來源/文化視界網(wǎng) 作者/蘇羽佳
攝像、攝影/徐德?lián)P、李建龍
轉載請后臺獲取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