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國慶
我叫賀國慶,是新中國的“同齡人”——出生于1949年10月1日。我常念叨,我的“命”,是和新中國一塊兒誕生的;我的“運”,也是靠著新中國才徹底改變的。
我出生在甘肅省渭源縣一個普通農家,爹娘都是地地道道的莊稼人。生在舊社會,他們那代人壓根沒敢想過上學。到我這兒,世道變了。村子里建了學校,盡管學校條件差,可讀書時心里頭暖和著呢。要不是新中國,咱哪有這捧起書本的福氣?畢業(yè)后,我穿上警服,被分配到了渭源縣公安局會川派出所。家里人特別驕傲,說“咱國慶有出息,那是沾了新中國的光”!從農村娃到光榮的人民警察,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那會兒的戶籍工作可真是毛線頭纏梳子——一團亂麻。別說現(xiàn)在的電腦,連電話都沒有,聯(lián)系基本靠吼、出警基本靠走,而且群眾居住分散、底數不清,全鎮(zhèn)到底有多少人,誰也說不準。但再復雜再麻煩的事,只要肯下笨功夫、苦功夫,就沒有解決不了的。我拿著本子挨家挨戶跑普查、登記。整整一年多,布鞋磨爛了好幾雙,才建起了全鎮(zhèn)的戶籍檔案。忙是忙,累歸累,可咱就叫“國慶”,名字里便帶著責任,為祖國奉獻、為人民服務,是初心,更是堅守。
從警一輩子,基本沒干過影視劇里那種轟轟烈烈的大事,但我敢拍著胸脯說,對得起這身警服,對得起這個名字。群眾的每一件“小事”,在我這兒都是“大事”。那時候交通不便,為了不讓群眾跑空,我?guī)缀跞曜≡谒?。只要手續(xù)合規(guī),我從不說“下次再來”,更不拖到“明天再辦”。我總提醒自己,決不能把群眾的難處看輕了,把手中的權力看重了。
記得有一次,都晚上10點多了,有一名殘疾人突然敲門來辦準遷證,打算趕次日早上的火車回老家。見手續(xù)齊備,我連夜辦結了。我以前開玩笑說,“我就愛特事特辦”。但這不是“特權辦”,而是為群眾的急難愁盼“特地辦”。換句話說,面對特殊需求,是我配合群眾的時間,而不是讓群眾趁我的空閑。人民心里有桿秤,誰給他們辦實事,他們都記得。有天我在鎮(zhèn)上餐館吃面,碰見一個服務過的老人。他喜出望外地對旁邊人說:“這是賀公安,好得很的公安!”有這句話,感覺所有付出都值了。
時代日新月異,戶籍工作也今非昔比。上世紀80年代,辦理第一代身份證時,簡直像“家庭作坊”。從組織照相、核對戶口到換算年齡、編碼填卡,全是手工進行,進度慢,平均制作周期得兩個月。前些年,我去附近派出所參觀,一看才知道,現(xiàn)在身份證實現(xiàn)了全省“24小時制發(fā)、72小時送達”;通過后臺聯(lián)網,還能夠異地辦證。有的派出所專門準備了“衣帽間”,方便群眾照個好照片。新時代以來的發(fā)展之快,讓我的眼睛不夠看,也看不夠。
七十六載春秋,我越來越老了,可祖國正青春。從土坯房到小洋樓,從沒學上到上好學,從手寫檔案到電子政務,我親眼見證著咱國家一步步從窮到富、由弱到強,也親身體驗著國泰民安的好日子。要說我這輩子最驕傲的事是啥?我想,一是生在10月1日,和新中國同一天生日;二是穿了一輩子警服,沒辜負“國慶”這兩個字,沒辜負新中國給我的機會。
馬上就要到國慶節(jié)了,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祖國萬歲!祝您永遠年輕,永遠昌盛!
(作者為甘肅省渭源縣退休民警,本報記者王錦濤采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30日 05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