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上觀新聞)
由上海博物館與東京國立博物館聯(lián)合舉辦的“紅翠斗芳菲:宋元明漆器珍品展”正在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舉行,呈現中國宋元明時期漆器藝術的非凡成就與深遠影響。與此同時,更加“百花齊放”的唐代漆器藝術則在線上亮相——9月29日,上海博物館與新民晚報聯(lián)合打造的公益文化品牌“上博講壇”第五季第五講開講,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中日博物館交流專家孫峰,帶領聽眾穿越時空,領略唐代漆器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傳承。
唐代漆器的工藝表達
早在8200年前,浙江省寧波井頭山遺址的先民便已開始使用漆器。隨著時代更迭,漆器工藝不斷發(fā)展,每個時期都呈現出獨特的時代風格。漢代漆器以其流暢靈動的線條、多樣的造型和紋樣,成為中國漆器史上的第一個高峰。而唐代,國力鼎盛,文化開放,漆器工藝迎來了黃金時代。
唐代的漆器種類繁多,不僅有素髹、描漆,更有金銀平脫、螺鈿、密陀繪、末金鏤等華麗技法。金銀平脫源自漢代金銀薄貼花工藝,盛行于唐五代,工匠將金銀飾片剪成各種圖案,鏤刻花紋后貼在漆胎上,涂漆磨出,盡顯奢華。正倉院中著名的金銀平脫琴,琴身正面和背面都用金銀做出各種生動紋飾,有南北朝時期文人高山彈奏樂器的場景,還有流水、花草相伴,側面也有精美紋飾,令人贊嘆。
金銀平脫琴
金銀平脫琴上的紋樣
螺鈿工藝同樣精彩,通過折射光理來體現貝殼的光澤美。唐代有漆地、玳瑁地、木地、樹脂地四種螺鈿器。正倉院的螺鈿盒,裝青金石皮帶,上面除了螺鈿,還有金銀平脫做的花紋,相當奢華。蘇州瑞光塔出土的晚唐至五代黑漆螺鈿經盒,也與唐代螺鈿器風格一脈相承。
螺鈿盒
密陀繪,名詞源于波斯語,是一種將一氧化鉛融入漆或植物的彩繪技藝,東漢時傳入中國,三國和隋唐時較為流行。正倉院的密陀繪盒子就使用了密陀繪工藝,顏色更加發(fā)散,線條流暢生動,仿佛油畫一般。
密陀彩繪箱第13號
大唐漆藝的海外寶藏
歷經千年時光,國內現存的唐代漆器傳世品極為稀少。而日本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保存了大量從唐代傳入日本的文物,其中漆器尤為豐富,堪稱“唐代漆器的活化石”。中國學者傅蕓子在《正倉院考古記》中感嘆:“吾嘗謂茍能置身正倉院一觀所藏之物,直不啻身在盛唐之世!”
正倉院的寶物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圣武天皇去世后,光明皇后為給天皇祈禱冥福,將六百多件珍愛之物送給東大寺本尊盧舍那大佛;二是東大寺舉行佛教活動時,貴族、皇室捐贈的佛具;三是東大寺羂索院里佛教儀式用的物品。1300年以來正倉院寶物嚴格遵守天皇敕封的規(guī)定,也就是說,只有經過天皇許可方可解封。每年十月到十一月進行秋季晾曬,特使拿著天皇的解封令專程過去才能開倉,嚴格的管理制度使得這些寶物保存得非常好。這些珍藏,為研究中國古代漆器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正倉院
漆器文化的傳承發(fā)展
進入宋元以后,漆器風格雖發(fā)生變化,但依然是東亞文化圈的瑰寶。伴隨著中日之間頻繁的文化交流,許多漆器進入日本,成為皇室貴族的寶物,被珍藏在寺院和貴族府邸,其中包括鐮倉國寶館藏的剔紅飛龍花卉紋長方盤、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的剔黑樓閣人物圖圓盤以及黑漆螺鈿龍紋海水菱花形盤等。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國漆器文化,上海博物館和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經過多年籌備,于9月26日至11月23日在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二樓舉辦“紅翠斗芳菲:宋元明漆器珍品展”。展覽共有110件日本傳世品。其中,元代黑漆螺鈿海水龍紋菱花形盤,薄螺鈿工藝精湛,顏色豐富,生動地展現了龍的威嚴。此外,還有15件中國收藏機構的展品。
“紅翠斗芳菲:宋元明漆器珍品展”正在舉行
此次上博講壇與展覽相輔相成,讓聽眾對中國古代漆器的傳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些通過遣唐使等傳入日本的中國文化的瑰寶,不僅展現了每個朝代的工藝水平,而且是中國工藝巔峰的璀璨結晶,更是深融于日本審美體系的文化使者。
原標題:《上博講壇帶你穿越唐代“漆”彩時光》
欄目編輯:黃永順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吳旭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