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市實驗小學西校區(qū)西南角的口袋公園一角。
推窗見景、出門入園是市民對宜居生活的美好向往。近年來,桐城聚焦城市“邊角空間”改造,以“繡花”功夫將閑置地、零碎地打造成兼具生態(tài)顏值與服務功能的口袋公園,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微幸?!?,為城市精細化治理寫下溫暖注腳。
每到放學時分,桐城市實驗小學西校區(qū)西南角的口袋公園里,總能看到家長們坐在長椅上等候孩子的身影。這片今年9月16日竣工的口袋公園,正以嶄新的設施和景致服務著周邊群眾。這片空地改造時,不僅完整保留原有樟樹林的生態(tài)基底,還增設休閑座椅等實用設施,兼顧交通疏導需求,高峰期可容納約300人等候,或停放100輛左右非機動車,有效緩解了上下學時段校園周邊的交通擁堵。
在龍騰街道桃園社區(qū),此前一片缺乏打理的草坪,如今卻成為居民口中的“家門口樂園”:層次豐富的綠植沿步道錯落分布,彩色滑梯旁總能聽到孩童的笑聲,休閑廣場上常有老人閑談、青年健身,熱鬧卻不喧鬧的場景,成了社區(qū)居民最鮮活的幸福生活圖景。社區(qū)居民汪春告訴記者:“荒廢的草坪經(jīng)過改造,加了滑梯、休閑步道等設施,現(xiàn)在我們晚上吃過飯后,可以過來散步,很愜意,口袋公園里人也多了,很熱鬧。”
圖為桃園社區(qū)改造閑置草坪而建成的口袋公園。
從閑置草坪到“市民樂園”,離不開桃園社區(qū)黨總支的精準施策。項目改造前期,社區(qū)通過走訪群眾、居民議事會等方式,精準對接居民需求,后期高效整合資源、爭取資金,一步步讓閑置空間煥發(fā)新生機,成為居民家門口的幸福地。該社區(qū)黨總支書記李忠說:“社區(qū)爭取上級項目資金,僅用三個月時間,就建成了這個便民、惠民的口袋公園,周邊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多出了一份美好。”
口袋公園是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節(jié)點,也是民生幸福的基礎設施。截至目前,桐城已累計建成口袋公園(含街頭游園)30處,總面積12.6萬平方米。這些“小而美”的城市空間,以“因地制宜、見縫插綠、就地造景”為原則,既讓城市閑置空地煥發(fā)新生,更在鋼筋水泥的建筑層林中,建起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幸福角落。
▌來源:桐城新聞網(wǎng)
▌責編:木子 小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