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中了誰的心臟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憂心忡忡:書籍將取代教堂。
后來,憂慮者反問:何物將終結(jié)書籍?
1994年,正值首個瀏覽器網(wǎng)景問世,美國作家斯文·伯克茨以一部《古騰堡挽歌》,發(fā)出充滿嘆息的控訴,矛頭直指電子書、數(shù)據(jù)與互聯(lián)網(wǎng):“曾經(jīng)穩(wěn)定的體系——以作家為一端,編輯、出版商和書商居中,讀者為另一端的軸心——正被慢慢扭曲?!?/p>
他預言了我們所熟知的數(shù)字生活:
碎片化的時間感知、對深度探索的普遍不耐煩、疏離地理空間與社群、語言的侵蝕、私人自我的消退、以及“認知與道德的麻痹”。
南風窗2025年第11期《變臉》封面
今天互聯(lián)網(wǎng)的某些側(cè)面,也確如伯克茨所預見:某些角落成了仇恨者、噴子和垃圾信息制造者的聚集地,充斥著大量有毒言論。從瘋狂敲擊鍵盤,到向世界發(fā)布,僅需幾秒,就讓刻薄言論取代了真知灼見。
多數(shù)情況下,人們在持續(xù)地通過屏幕接受一些看似“中性”的信息。它們不斷自動翻頁,讓你套牢其中,無法停止,時間飛快地被消磨,最后精疲力盡,又感到一絲愧疚。
人們所擔憂的,是這樣一套價值體系的崩壞:理性討論的前提——共同的事實基礎、邏輯規(guī)則和價值共識——正在消失。
這種焦慮,每個時代都有,一如1940年哲學家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在《啟蒙辯證法》中的警示:啟蒙理性走向了它的反面,成為新的神話。那時,法西斯主義正在肆虐我們的世界,滿目瘡痍,兩位哲學家則將其追溯到了啟蒙精神的自我摧毀。
南風窗2025年第10期《大師的星空》第三季封面
人類的本性里,始終尚存對啟蒙理性力量的呼喚,哪怕以反思、解構和否定啟蒙的方式出現(xiàn),因為人們始終在構建另一種當代性的啟蒙理性——啟蒙運動,且只有啟蒙運動,才包含其自身的糾正。
在數(shù)字時代,“神話”化身為算法:推薦算法與社交選擇,替代了人們做出判斷的主動。
如此一來,承諾連接萬物和所有人的互聯(lián)網(wǎng),便將我們隔離在信息的孤島,加劇了社會對話的修復難度。每個人都在其中開一槍就跑,從不回頭看子彈射中了誰的心臟。
難道,我們真的迎面趕上一場暗黑啟蒙?
夢鳥驚飛
人類經(jīng)驗從豐盈走向萎縮,這一焦慮伴隨人類文明史的進程。
安靜、自主的閱讀生來就是一件艱難的事情。書籍史學家羅杰·夏蒂埃曾告訴我們,真正帶給人類文明以強烈日光的書籍——那些精彩的故事、有架構的思想,多么艱難地才離開宗教道德家們的扼制。在它取得普遍的統(tǒng)治地位的幾百年間,人類心靈變得多么深邃、浩瀚,就像我們今天這樣有條件討論星空的美妙。
南風窗2024年第25期《拯救低能量》封面
但很快,現(xiàn)代傳媒又把書籍推到了微光中的角落,落滿了灰塵。
有趣的是,在今天,書籍因其“不合時宜”,反而成了神圣之物,反而成了構建理性生活范式的最佳精神領地。相反,對信息的追逐,走向了本雅明未曾想過的一面:技術帶來的信息泛濫,更多是迷惑我們,而非啟迪我們。這是詹姆斯·布萊德爾在《新黑暗時代》中的觀點,這是一個“因知識作為盈利商品的泛濫,而摧毀了我們賦予知識的價值的時代”。
當下生活令人不安,部分在于我們通過社交媒體實時追蹤全球各地的新聞事件。紛至沓來的事件洪流 ,恰恰凸顯了我們對此無能為力。歷史上,人類作為動物始終活在不確定與無助中,但從未以分秒必爭的節(jié)奏,向我們展示這種狀態(tài)。
南風窗2024年第26期《科技,怒而飛》封面
正如韓炳哲所言,紙頁森林“沙沙作響”,夢鳥驚飛。
我們陷入對信息和社交的癡迷,徹底被其裹挾。我們已不再是社交的主人,加速的信息交換,超出了我們的意識控制。
正如查理·考夫曼的木偶動畫電影《失?!烦尸F(xiàn)的世界,所有人的長相和說話聲音都是相同的,那近乎一個同者地獄。
主角邁克爾·斯通是一位勵志演說家。某天,他突然意識到自己是個木偶。嘴巴掉了下來,卻還在咿咿呀呀說個不?!藗冊诰木幙椀木W(wǎng)絡中成為噪音的受害者,但又是噪音的生產(chǎn)者。一如格奧爾格·畢希納所言:“我們就是被未知力量操控的提線木偶,一絲一毫都不是我們自己!”
南風窗2025年第20期《小人物的樣子》封面
其實,在這個不能自控、無法自拔的世界,每天都有很多人在某個瞬間、在內(nèi)心吶喊:這不是生活應有的樣子!
喧囂之外,人們渴望冷靜、審慎的力量,渴望深度的精神放松狀態(tài)。
震顫與沉思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可能是最古老的“記者”。
他曾記述埃及國王薩米尼忒斯的故事,后者曾被波斯國王岡比西斯擊敗并俘虜,為了羞辱他,岡比西斯強迫他觀看波斯軍隊凱旋,他看到自己的女兒淪為女仆,看到兒子被押去處決,但他仍不動聲色。直到看到自己年邁的仆人,出現(xiàn)在了俘虜隊伍中,他才雙拳擊頭。
希羅多德的講述,平平淡淡,不作任何解釋,沒人知道那位國王因何而反常。在本雅明看來,正因如此,這個古埃及的故事歷經(jīng)數(shù)千年后仍能令人稱奇,發(fā)人深思。這就好比種子,在金字塔密不透氣的墓室中放置了千年,今天依舊保有破芽生長的力量。
希羅多德那個看似平淡的故事,提供了一個當代傳媒堪稱典范的“報道范本”——冷靜和克制。這是信息噪音所不具備的力量。信息只在尚且為新的那一刻具有價值,它可能稍縱即逝,意義匱乏,因此帶來了噪音,驚飛了夢鳥。
這是“信息”和“報道”的區(qū)別。本雅明的“震顫”與“沉思”,是這種對比的最好注腳。
南風窗2025年第3期《神的傳說·人醒了》封面
現(xiàn)代圖像帶來了這樣的震顫:“在這來往的車輛行人中穿行把個體卷進了一系列驚恐與碰撞。相反,畫布邀請觀者駐足,讓他們回歸自由的聯(lián)想,讓他們棲于自身。
信息的雜音,稀釋和淹沒了我們對真實和直接經(jīng)驗的感受。我們被動地不斷接受、輸入,但都是穿身而過,精神讓渡了一部分主權,而這丟失的部分讓我們每天都感覺心里空落落。
這就是為什么,在今天,我們更需要呼吁冷靜的力量——所謂冷靜,既要剔除信息洪流中的雜蕪,也要尋找真實的面向與人性的瞬間。
這也是南風窗40年來的堅守:信息的洪水,總想將你卷入漩渦,我們選擇筑壩,給抽離者一個駐足的窗口,撥開紛繁的信息迷霧,找回夢鳥的棲息地。
南風窗2025年第19期《人民必勝》封面
我們記錄,但不煽動。我們追問,但不臆斷。我們關懷,但不矯飾。冷靜,是我們的價值基石,但不是全部,它是在變革中點亮一盞不滅的燈,守護理性的光芒,也觸摸人文的溫度,更勾勒建設性的愿景。
我們相信,報道的冷靜,能喚醒人的內(nèi)在審慎,不是麻木旁觀,是一種公共責任:當世界在咆哮,你卻能聽到社會的心跳。冷靜,是深情的關懷,也是一種有力的行動。
我們從不拒斥時代和科技,也為之歡呼和憧憬,但我們依然想望,和那些不愿意完全讓渡自我精神的人們一同,立足厚土,仰望高天。
訂閱,與你一起推開那扇窗。
作者 |阿樹
編輯 | 蘇米
值班主編 | 吳擎
排版 | 菲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