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路過南京路,那里如織的游人來自天南海北,但有個共同點,舉起手機都在留影,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當下,人人都成了照相師了。在人們留影的同時,不曉得他們可知道,南京路是中國照相業(yè)的發(fā)祥地。
攝影技術最早傳入中國的不是上海而是廣東,時間在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傳入上海大抵在19世紀50年代,至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時,上海已有多家照相館并存。由葛元煦撰寫并成書于清光緒二年(1876年)的《滬游雜記》第二卷中,就有“照相”的條目,他寫道:“西人以藥水玻璃夾入橫木匣內(nèi),匣內(nèi)嵌小凹鏡,對人攝影于玻璃上,取出以沙水沖洗,即見人面。神氣部位,無不通肖。復以藥水制就紙片,覆于玻璃上,微照日色,則面貌衣痕陳設物件現(xiàn)出紙上?!备鹗嫌终f:“近日華人得其傳,購藥水器具,開設照相樓,延及各省?!?/p>
葛元煦出版《滬游雜記》時,已在上海居住了15年,因此撰文具有較高的真實性。那葛氏所言的照相樓開設在哪里呢?查1906年至1907年的《時報》上刊登的照相館廣告,有耀華、致真館、麗珠、頤園、日華、張園,大部分都在南京路上,沒登廣告的還有寶記、中華、兆芳等,也大多在南京路。除此外,只有少數(shù)的幾家照相館在四馬路、五馬路及大名路。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出版的裴錫林著的《繪畫游歷上海雜記》記載:“照相之法,出自西人,傳于上海。故照相之處上海獨多……其店之最大者曰耀華、曰寶記、曰致真,不下十余家?!蔽闹刑岬降囊A、寶記、致真館都在南京路上,可以這樣說,南京路見證了上海灘乃至中國照相館的興起與發(fā)展。
南京路為什么會成為照相業(yè)的發(fā)祥地,主要得益于兩點,一是西風東漸,上海人勇于接受外來文化的登陸,這是觀念上的開放。還有一點也重要,需要經(jīng)濟基礎的支撐,據(jù)史料記載,在清末至民國初,拍張照片是件大事,一張全身照要一兩塊大洋,如要放大著色一張24英寸的照片,則要12塊大洋,這個價格在當時可買400斤大米,由此可見價格相當昂貴。所以,早期照相館服務的對象,除了外僑,大多為達官顯要、富商巨賈。還有一個群體,那就是名妓優(yōu)伶,至今我們還能看到那個時代的煙花女子遺影,布景不是西湖十景就是亭臺樓閣,還配有茶幾、花瓶、高腳痰盂等道具。
今人對南京路的照相感知,主要來自兩處,一是王開照相館。這家中華老字號創(chuàng)建于1923年,業(yè)主王秋忠,廣東人,他15歲到上海謀生,就是在南京路上的“耀華照相”學生意。后來,王秋忠自己在南京路上開店,取名為“王開照相館”,意為王氏獨自經(jīng)營的照相館。另一家是“冠龍照相器材商店”,它創(chuàng)辦于1931年12月,這是中國人自己開的照相材料商店,攝影愛好者簡稱它為“冠龍”,它填補了我國照相材料行業(yè)的空白。值得一書的是,1949年后,國產(chǎn)第一架照相機——勞動牌照相機就誕生在“冠龍”。
原標題:《上海珍檔|吳少華:站在南京路上回眸照相史》
欄目編輯:史佳林 文字編輯:劉芳 錢衛(wèi)
來源:作者:吳少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