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流傳這樣一句話:“娃娃落地,頭抱是福”,很多家長覺得 “踩生” 就是選個 “有福氣” 的人先抱娃,圖個吉利。
但其實啊,這事兒遠不止 “討彩頭” 那么簡單,第一個抱他的人也大有講究,可不是隨便選選就行的?!安壬?的人到底該咋選,從科學的角度來講,只有這3種家人,才能第一個抱娃,其實滿滿的都是對寶寶最實在的保護。
一、有“經(jīng)驗”的家人
新生兒的脆弱程度,遠比咱們想象中要高得多。
那小胳膊小腿小脖子,軟得連自己的腦袋都撐不住,脊柱也像剛冒芽的小“嫩枝”,稍微用力不對就可能受傷。
昨天刷到個視頻,一位新手爸爸,寶寶才兩個月大,他覺得自己 “力氣大”,接娃從嬰兒床出來時,居然單手去抱:一只手夾著寶寶的腰,另一只手還想去夠旁邊的紙尿褲,結果剛走兩步,寶寶突然往后一仰,小腦袋晃得像撥浪鼓,幸好媽媽眼疾手快扶住了,不然摔下去后果不堪設想。
后來那爸爸在評論區(qū)道歉,說 “以為抱娃很簡單,沒想到這么難”。
其實這也不能全怪他,新手爸媽總容易犯 “想當然” 的錯,覺得 “不就是抱個孩子嗎”,可柔弱的寶寶哪經(jīng)得起這么 “折騰”?要是長期用錯姿勢,比如沒托住頭就讓娃晃來晃去,輕則導致頸部肌肉勞損,嚴重的還可能影響脊柱發(fā)育。
其實只要提前學兩招,就能很快掌握正確抱姿:
一只手穩(wěn)穩(wěn)托住寶寶的小屁股,另一只手輕輕護住他的后頸和后背,讓寶寶的小身體緊緊貼著自己的胸膛,就像裹在溫暖的小被子里一樣。
這樣不僅能保護寶寶不受傷,還能讓寶寶通過家人的心跳聲找到安全感。
所以說,“有經(jīng)驗” 不是要求你是 “帶娃老手”,而是要心里有 “敬畏心”,知道怎么護著寶寶的小身子骨。
二、身體 “過關”的家人
剛出生的寶寶嬌嫩可愛的,誰不想早點抱抱、親親?但抱娃的家人,身體 一定要“過關”,健康這事兒,真的不能 “心軟”。
寶寶的皮膚比宣紙還薄,手上沾點病菌,摸一下寶寶的臉頰、小手,就可能讓寶寶 “中招”;
要是家里有人得了水痘、麻疹這種傳染病,哪怕是 “快好了”,也得離寶寶遠遠的;
這些病毒對大人來說可能 “不算大事”,但對新生兒來說,就是 “致命威脅”。
還有些家人,可能有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這些毛病,平時看著 “好好的”,但要是處于發(fā)作期,咳嗽、打噴嚏的時候,飛沫里的病菌也會飄到寶寶身邊。
這時候真不是 “不近人情”,而是要給寶寶筑起 “第一道健康防線”。等身體徹底好了,再好好抱寶寶、陪寶寶玩,這樣既不耽誤親近,也能讓寶寶平平安安的,多好啊。
三、情緒要“穩(wěn)定”的家人
寶寶的 “情緒感知力” 比我們想象中要強太多了。
他們雖然不會說話,不會表達,但能通過大人的心跳速度、手的溫度、語氣的起伏來判斷 “現(xiàn)在安全不安全”。
如果抱著他的人情緒緊張、生氣或者難過,心跳會變快,手會不自覺地僵硬,語氣也會帶著 “火氣”,寶寶就會像 “小雷達” 一樣捕捉到這些信號,然后用哭鬧來表達 “我害怕”“我不舒服”。
大人的壞情緒就像 “小尾巴”一樣,不知不覺就會影響到寶寶。所以說,抱娃的家人,情緒一定要“穩(wěn)定”。
抱寶寶之前,不妨先 “調(diào)整一下自己”:
要是剛跟人吵過架,先深呼吸幾分鐘,讓心情平復下來;
要是工作壓力大、特別焦慮,也別急著抱寶寶,先跟家人聊聊天,放松一下。
畢竟寶寶來到這個世界,第一次感受到的 “外界溫度”,應該是平和的、溫暖的,而不是緊張的、壓抑的。 這份 “情緒安全感”,會影響寶寶以后對世界的認知,讓他更勇敢、更開朗。
辣媽語錄:
說到底,“踩生”并不是迷信,而是家人對寶寶的 “第一次用心守護”。
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他們最脆弱的時候,用最細心、最謹慎的選擇,給他們一份 “穩(wěn)穩(wěn)的幸?!薄?br/>
希望每個家長都能明白:“愛孩子” 不是嘴上說說,而是要落在實處。就從 “選對第一個抱他的人” 開始,用每一份用心,陪寶寶慢慢長大。
畢竟對寶寶來說,最好的 “福氣”,就是家人的守護,你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