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一點的城市褪去了喧囂,街燈在寒風中明滅不定,她提著那個熟悉的食盒穿過小巷時,霜白的月光正灑在斑駁的墻面上。
這樣的夜行已經(jīng)持續(xù)了兩個月,從初秋走到深冬,食盒里的內容也從貓糧換成了溫熱的雞胸肉。
那只白貓總在垃圾桶旁出沒,像一團被遺忘的雪——第一次相遇時,小貓正在啃食污穢物,見她靠近便驚慌逃竄。
她注意到它純白的皮毛在昏黃路燈下格外刺眼,也格外容易成為其他流浪貓欺凌的對象,每當投喂時,它總是瑟縮在最后,等別的貓大快朵頤后才敢上前舔食殘渣。
于是她開始了深夜的單獨投喂!!
起初白貓總是隔著十米遠張望,等她退到轉角才敢靠近食盆,進食時耳朵始終警惕地豎著,稍有不慎就會竄進樹叢。
有次她故意多停留片刻,小貓竟寧可餓著也不上前,琥珀色的眼睛里寫滿流浪動物特有的審慎。
“沒關系,這樣也很好。”她對著空蕩蕩的街道輕聲說,不知是在安慰誰——流浪貓保持警惕是天性,這份不親近何嘗不是它們的保命符。
她照例每天出現(xiàn),放下食物便退到路燈下,看那個白色身影小心翼翼地進食。
轉機發(fā)生在立冬那夜,她剛放下食盒,白貓竟沒有立即躲開,反而向前挪了兩步,她屏住呼吸,看著小貓試探性地嗅了嗅空氣,發(fā)出細弱的叫聲。
此后幾天,距離漸漸縮短到五米、三米,直到它能在她注視下進食,這個改變一切的夜晚,白貓第一次主動迎了上來。
她正要照常離開,小貓卻擋在路中央不停叫喚,見她不解,它干脆咬住她的褲腳往前拖。
“你要帶我去什么地方嗎?”她驚訝地問,白貓松開嘴,邊走邊回頭,叫聲里透著催促。
她們穿過被藤蔓覆蓋的圍墻,來到小區(qū)最偏僻的角落,在堆積著建筑廢料的墻角,有個被野草半掩的裂縫。
白貓熟練地鉆進去又鉆出來,仰頭朝她叫著,尾巴高高豎起——這是貓科動物表示友好的最高禮儀。
她的眼眶突然發(fā)熱,這個堆滿枯葉和垃圾的縫隙,在小貓眼中竟是值得分享的珍寶,它把唯一能遮風避雨的地方展示給她。
或許因為這個總在深夜出現(xiàn)的兩腳獸,在它看來也是無家可歸的同道,“你叫十一吧。”她解開圍巾裹住小貓時,聲音帶著顫抖。
既然相遇在十一月,既然每個相守的深夜都在十一點,這個名字再合適不過。
如今十一最喜歡窩在落地窗前的陽光里打滾,那些流浪的痕跡已褪成模糊記憶。
但每當深夜十一點的鐘聲響起,它總會跳到窗臺張望,就像在確認那個曾與它共享黑夜的人,終于找到了彼此可以安放的歸處。
圖源網(wǎng)絡,侵權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