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每當張九齡這句詩在中秋的晚風中輕輕響起,那輪在盛唐升起的月亮,便仿佛又一次穿過千年歲月,靜靜地掛在今晚的夜空。它灑下清澈的光輝,不偏不倚,將人間的團圓與思念,都溫柔地攏進這一片皎潔里,讓古老的情感,重新有了溫度。
記憶中的中秋,總是和老家庭院里的桂花香分不開。那時候,祖父會早早搬來小桌,擺上剛出爐的月餅、清甜的石榴和圓滾滾的葡萄,祖母則在廚房和院子之間來回忙碌,飯菜的熱氣混著香氣,飄過青磚灰瓦。等月亮升高一些,一家人就圍坐在桌邊,孩子們捧著月餅,爭著問月亮上是不是真有嫦娥和玉兔,大人們則聊著一年的收成和家常,偶爾抬頭看看月亮,眼角眉梢都是笑意。那時的月亮,是熱鬧的,是帶著煙火氣的,是一家人圍坐時,飯菜的熱氣和眼中的溫暖交織出的圓滿。
后來,我們各自去了不同的地方,中秋的團圓就成了隔著重重山水的盼望。去年的中秋,我在異鄉(xiāng)望著和故鄉(xiāng)一樣的月亮,手里拿著母親寄來的月餅,那熟悉的甜味在嘴里化開,思念卻像潮水一樣涌來。打開視頻通話,屏幕那邊,父母正坐在餐桌旁,菜還是那么豐盛,只是少了我。母親笑著說:“你看,月亮和家里的一樣圓?!备赣H也跟著說:“照顧好自己,明年咱們一定一起過。”那一刻,月光從窗外照進來,竟也覺得有些溫暖。原來,就算相隔再遠,只要望著同一輪月亮,思念就有了落腳的地方,心與心的距離,也仿佛被月光拉近了。
如今再看中秋的月亮,才明白它所承載的,早已不只是節(jié)日那么簡單。它是古人筆下“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愿望,也是今人通過屏幕傳遞的深情問候;是孩子心中浪漫的傳說,也是游子對家深深的眷戀。它從歷史的長河中緩緩升起,照過烽火,也照過繁華,見證了多少次相聚與離別,卻始終溫柔地將人間的悲歡一一收納。
今夜,月色依舊明亮。無論是圍坐一堂共享團圓的人,還是遠在他鄉(xiāng)寄托思念的人,都在這月光的注視下,表達著心底的情感。這輪走過千年的月亮,早已不是遙遙的星球,而是刻在我們血脈里的印記,是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此處與遠方的情感紐帶。它讓每一次團圓更加珍貴,也讓每一份思念都有了詩意的歸宿,在一年又一年的中秋夜里,繼續(xù)書寫著關于愛與牽掛的故事。
“寧品讀”專欄投稿請發(fā)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聯(lián)系電話,一經(jīng)發(fā)布,稿費從優(yōu)。
圖片由AI生成
作者:朱宏磊
責編:李 博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