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鴻生,上海汽輪機有限公司質(zhì)保部退休技師。著有《見物遇事說俗語》《小學(xué)生寫作詞林》?,F(xiàn)為國際華語作家協(xié)會會員,江川文學(xué)社社長,惠南文學(xué)社會員?!敖袢臻h行”與崔鴻生老師攜手推出“老閔行的故事”。
三大章節(jié)、50多篇文章、11萬字……這是崔鴻生老師兩年時間的成果。讓我們一起記錄閔行歲月,追夢閔行鄉(xiāng)愁——
老閔行往事?七十年代的中秋節(jié)
講述人:崔鴻生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住在汽輪機廠的單身宿舍。那時,中秋節(jié)還不放假,但我們這些小青年總會想法子請半天假,為晚上的中秋聚餐忙活起來。
印象最深的,是七十年代中期的一個中秋。我住在廠動力科大樓,宿舍里的朋友們一合計,決定晚上好好慶祝一番。一大早,我就跑去老街,買了一只鴨子、兩串小螃蟹和幾斤紅頭芋艿。下午,又到一號路的光明食品店,精心挑了五個蘇式月餅和五個廣式月餅。
為了準備這場聚餐,我還請了下午半天病假,把工作用的鋼碳爐子搬到宿舍,開始煮鴨子、燉芋艿。毛豆是職工們自己種的,小韋則在專家花園拉網(wǎng),抓到了一些麻雀。還有職工在黃浦江里撒網(wǎng),撈回了新鮮的魚蝦。我們又去幾個食堂采購了些冷盆,葷素搭配,最后還在廠小賣部買了香煙、啤酒和黃酒。
下班后,大家一起動手,把宿舍里的兩塊鋪板搬到大樓前的走道上,邊上支起爐子??粗鴿M滿當(dāng)當(dāng)、豐盛無比的菜肴,不少職工都被吸引過來,加入了我們的聚餐。長長的大餐桌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美食。最顯眼的,是中間兩盤月餅,邊上放著芋艿和毛豆,還有一大碗鮮美的鴨湯,它們可是中秋節(jié)的主角。周圍則擺滿了小螃蟹、皮蛋、牛肉、紅腸等,大大小小加起來有二十幾盆。最外圍的是酒和香煙。
一切準備就緒,餐桌邊早已圍滿了人。室長諸師傅,曾上過朝鮮戰(zhàn)場,是個煙酒茶樣樣在行的“三將軍”。他大聲宣布開席,大家紛紛入席。宿舍里最有才華的阿華要發(fā)表幾句高論,他請大家斟滿酒水,起身舉杯,共同慶祝中秋佳節(jié)。
“我們來自五湖四海、各行各業(yè),為了閔行的建設(shè),為了中國的電力設(shè)備事業(yè),相聚在汽輪機廠。在各自的崗位上,我們?yōu)殚h行的發(fā)展拼搏,為祖國的強大努力,也為自己的美好生活奮斗著。同時,也不忘在這個團圓的日子里,為遠在外地的父母兄弟姐妹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大家鼓掌歡呼,一飲而盡。邊上的朋友也紛紛送上祝福。鍋爐房里扳魚的老寧波也加入了聚餐,潘虹的后爸老鄧,穿著背心短褲、趿著拖鞋走來了,手里照例拿著鳳尾魚罐頭,喊道:“阿崔,幫我開開罐頭!”我起身去幫忙,他看到我們宿舍的大聚餐,笑著說:“我也加入你們!”說完,他回宿舍又拿了一盒罐頭和一包香煙。擺弄小摩托車的謝師傅也湊了過來,我常去他那兒加工零件,便熱情邀請他入席。他說已經(jīng)吃過了,我笑著說:“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嘛!”
吃著、喝著,我這個愛搜集素材的人,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便請大家講講自己是怎么來到廠里的。室長老諸先開了口:“我這個抗美援朝的戰(zhàn)士,去了朝鮮,還沒正式上戰(zhàn)場,戰(zhàn)爭就停戰(zhàn)了。我就在后方做了些救護工作,后來就分到了汽輪機廠,當(dāng)了動力科電話班長。其實,我也就是個衛(wèi)生兵。”我連忙說:“衛(wèi)生兵也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帶頭鼓起掌來。
輪到我?guī)煾盗耍貞浀溃骸拔乙郧熬褪莻€走街串巷的鉛皮匠。1958年,政府把我們組織起來,后來就分到了閔行,沒想到在這里還能發(fā)揮大作用。在廠里,我做了兩件大事。一次是市里特請我去為吳涇12萬5機組的主管道包白鐵皮隔熱保護管;第二次是市里急調(diào)我去為人民廣場主席臺上的毛主席像兩邊敲打白鐵皮的五星紅旗,右邊兩面紅旗可都是我一個人敲打出來的。上海去了八個頂尖鉛皮匠,我還是右組組長呢!”我站起來,為師傅的經(jīng)歷鼓掌喝彩。
蘇州的謝師傅接著說,他原來是中藥店里的員工,1958年響應(yīng)支援上海的號召來到這里。我對他和另一位同事的印象特別深,一到天冷,他倆就愛研究中藥,把配來的中藥倒在桌上,琢磨著加什么藥、減什么藥,自己給自己配中藥。
阿華是1958年分來的高中生,他愛高談闊論,口才極好,誰也說不過他。他回憶道:“我來的時候,一號路正在修建,整個閔行就像一個大工地。造了一半的房子,鋪了一半的路。但那每天都在變化的衛(wèi)星城,讓人充滿希望,感覺在我們的努力下,閔行的明天一定會更好。我和許多青工每天下班后都去義務(wù)勞動,搬磚頭、推黃沙。然后站在高處看著一號路一點點延伸,兩邊的房屋漸漸矗立起來,那場面,真叫人振奮,一輩子都忘不了!”
其他幾位,有的是汽輪機廠最早的技校畢業(yè)生,也有像老寧波一樣從寧波鄉(xiāng)下來的臨時工。最后,有人對我說:“崔崔,你讓大家說了這么多,也該你講講啦!”我笑著說:“我其實就是個小弟弟,沒什么可說的。1968年,我從徐匯區(qū)分到閔行工作,當(dāng)時覺得可幸福、自豪了。可沒想到被分去做白鐵匠,心里挺失望的??粗鴦e人修機床、開機床、煉鋼、銑葉片,我卻只能提個煤球爐,爬屋頂、修落水管,全廠就我一個拎煤球爐的工人?!贝蠡锫犃硕夹α耍f:“阿崔,你可幸福了,身邊總有一團火,冬天里這可是幸福的一把火啊!今天要不是有你的煤球爐子,咱們還喝不到中秋的老鴨湯呢!”阿華插話說:“我們大家要謝謝阿崔,謝謝他的煤球爐,謝謝他為我們今天的忙碌!來,拿個大月餅,祝阿崔今后的生活美美圓圓!”
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調(diào)侃、閑聊中,在一次次起身碰杯里,夜色漸深。月亮穿過云層,變得越來越亮、越來越圓。周邊的秋蟲也熱鬧地鳴叫起來,奏起了歡快的協(xié)奏曲。我們在你來我往的碰杯中,漸漸昏昏欲睡。不知何時,我被江邊警衛(wèi)的喇叭聲喚醒:“小船,小船請離開,這里是汽輪機廠!”我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和幾個同事不知什么時候都趴在大餐桌上睡著了。
那個充滿歡笑、故事和溫暖的宿舍中秋聚餐,成了我記憶中最難忘的中秋節(jié)。在歲月的長河里,它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散發(fā)著獨特的光芒,承載著我們的青春、夢想與情誼,也讓我深深眷戀著那段簡單而又美好的時光,每到中秋,那些畫面總會不由自主地浮現(xiàn)在眼前。
供稿:江小川
作者:崔鴻生
編輯:趙若楠
初審:湯婧嫻
復(fù)審:石思嘉
終審:劉墾博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