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丨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一提到中秋節(jié),第一印象就是吃月餅。
然而,對于現(xiàn)在的國人來說,月餅是真的不好吃。
其中,被大家吐槽最慘的當屬五仁月餅,他被年輕人調侃為“黑暗料理界的鼻祖”,甚至有公司把“不發(fā)月餅”當作中秋福利來宣傳。
然而,就在我們對月餅“愛搭不理”的時候,這塊小小的圓餅,卻在大洋彼岸殺瘋了。
在國內被我們戲稱為“月餅刺客”的五仁月餅禮盒,在亞馬遜上搖身一變,標價60美元,折合人民幣400多塊,是國內價格的三倍。
在德國,一個平平無奇的流心奶黃月餅,能賣到25歐元。
TikTok上,一個叫中秋挑戰(zhàn)的話題,播放量沖破了18億次,無數(shù)外國博主對著鏡頭,小心翼翼地切開一個月餅,滿臉都是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驚喜。
這冰火兩重天的景象,簡直讓人懷疑人生。
我們避之不及的“甜蜜負擔”,怎么就成了外國人眼里的“東方神餅”、一盒難求的“頂流單品”?
國內的“失寵”:從文化符號到“人情債”
我們先來聊聊,為什么月餅在國內,尤其是年輕人心中,地位越來越尷尬。
幾十年前,物資匱乏,一塊高油高糖的月餅,是難得的美味,是全家團圓時最甜蜜的念想。它承載的,是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但現(xiàn)在,時代變了。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月餅的功能悄然發(fā)生了轉變。
它不再是單純的食物,而更像一種“社交貨幣”,一種每年中秋必須履行的“人情債”。
你送我一盒,我回你一盒,一來一回,月餅堆積如山,最后大多逃不過被遺忘在角落、直至過期的命運。
這種功能上的異化,直接導致了情感上的疏離。更要命的是,傳統(tǒng)月餅的內核,也與當代人的生活理念產生了激烈沖突。
第一個讓人受不了的就是口味。
以五仁月餅為例,那里面曾經標志性的青紅絲,那種又硬又澀的口感,加上大塊的冰糖顆粒,成了無數(shù)人的童年陰影。
它在國內的口碑崩塌,幾乎成了一種集體記憶。
另一點是健康觀念的沖擊。
在今天這個全民追求“低糖、低卡、養(yǎng)生”的時代,傳統(tǒng)月餅“高糖、高油、高熱量”的三高屬性,簡直就是健康殺手。
京東之前有份報告就指出,超過73%的國內消費者在購買月餅時,會首先關注配料表。
大家不是不愛過節(jié),只是不想為了一個儀式感,犧牲掉辛苦維持的健康KPI。
當傳統(tǒng)月餅還在原地踏步時,流心奶黃、冰淇淋、小龍蝦等各種新奇口味的“新勢力”早已崛起,它們更懂年輕人的味蕾,也更符合社交媒體的傳播規(guī)律,進一步擠壓了傳統(tǒng)月餅的市場。
于是,國內月餅銷售額曾出現(xiàn)連年下滑14.3%的窘境,也就不足為奇了。
海外的“逆襲”:從食物到“文化盲盒”
就在國內市場一片“冷遇”之時,月餅的出海之路卻走得“量價齊升”。
你可能會以為,這不過是賣給海外華人,賺點“鄉(xiāng)愁錢”。
一開始確實如此,但現(xiàn)在,情況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蘇州老字號稻香村的數(shù)據(jù)顯示,他們的月餅銷往近50個國家和地區(qū),海外消費者里,非華裔的比例已經占到了四成。
月餅,正在從“鄉(xiāng)愁消費”變成一種真正的“潮流單品”。
這背后的第一個引爆點,是社交媒體的催化。
TikTok成了最大的功臣。
外國博主們花樣百出的開箱和試吃視頻,極大地激發(fā)了全球用戶的好奇心。
他們不像我們,背負著對五仁月餅的歷史包袱。在他們眼里,切開一個月餅,就像打開一個“文化盲盒”。
流心奶黃爆漿的瞬間,能引來一片“Wow”的驚嘆;切開五仁月餅,看到里面豐富的堅果餡料,他們不會想到青紅絲的澀,反而會覺得“用料好足,口感好豐富”。
這種巨大的反差感,本身就充滿了戲劇性。
更重要的是,月餅在海外被賦予了全新的價值。
它不再僅僅是一個甜點,而是被塑造成了一個承載著東方美學和團圓理念的“文化伴手禮”。
中國企業(yè)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聰明。
比如,有的月餅禮盒設計成了故宮文創(chuàng)款,包裝上印著嫦娥奔月的精美圖案;廣州的陶陶居,甚至推出了一款“音樂月餅禮盒”,打開盒子就能播放粵曲,營造出一種沉浸式的文化體驗。
商家們不再只是賣月餅,而是在輸出一個完整的故事,一種東方的生活美學。
對外國消費者來說,他們花幾十甚至上百美元,買的不僅是舌尖上的味道,更是這份獨特的文化體驗和社交資本。
“脫胎換骨”:一場精心策劃的自我革命
月餅能在海外“封神”,絕非偶然。它背后,是一場從產品到技術的徹底“自我革命”。
最令人拍案叫絕的,當屬五仁月餅的“逆襲”。
這個在國內被群嘲的品類,到了國外,竟然成了香餑餑。原因何在?改良。
出口的五仁月餅,早已不是我們記憶中的樣子。
企業(yè)們精準地進行了“降糖去油”處理,去掉了那股齁甜和油膩感,同時增加了堅果的烘烤香氣。
改良后的五仁月餅,口感層次豐富,堅果風味濃郁,反而正中歐美消費者的下懷,他們覺得這很像他們平時吃的能量棒或者圣誕季的果仁蛋糕。
更有趣的是,五仁月餅因為餡料復雜,含有麥麩、多種堅果、蜂蜜等多種過敏原,在包裝上需要標注密密麻麻的成分提醒,這反而成了一個“梗”,被外國網(wǎng)友戲稱為“橫掃歐洲的東方神秘力量”,充滿了反差萌的戲劇效果。
除了對傳統(tǒng)口味的改良,精準的本地化創(chuàng)新更是關鍵。
廣州酒家針對迪拜市場,開發(fā)了符合當?shù)乜谖兜囊瑮椛徣卦嘛?/strong>;南僑食品則推出了迎合歐美市場的黑巧克力夾心月餅。
這些創(chuàng)新既保留了月餅的形態(tài),又巧妙地貼合了海外味蕾,打破了“甜膩厚重”的刻板印象。
甚至,連吃法都被創(chuàng)新了。
加拿大的消費者,會把月餅掰碎,夾在兩片冰淇淋中間,做成“月中三明治”。
這種自發(fā)的食用場景創(chuàng)新,標志著月餅已經開始融入當?shù)氐娘嬍澄幕?,而不再是一個需要正襟危坐品嘗的“節(jié)日限定”。
這一切的實現(xiàn),離不開背后強大的技術和供應鏈支持。
為了保證規(guī)模化生產下的口感,稻香村等企業(yè)采用了“手作+智能”的融合生產模式。
為了讓月餅漂洋過海后依然新鮮,蘇州稻香村研發(fā)了“冰膜”保鮮技術,將保質期從60天延長到了120天。
同時,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也功不可沒。
RCEP協(xié)定的生效降低了關稅,讓中國月餅在成員國更具價格優(yōu)勢。
各地海關也開設了“綠色通道”,實施優(yōu)先查驗,讓月餅能夠快速通關,趕上中秋的黃金銷售期。
數(shù)據(jù)顯示,在這些便利措施下,月餅的報檢批次曾飆升175%。
光環(huán)之下的隱憂:出海之路并非坦途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覺得月餅出海已經是一片坦途。但實際上,光環(huán)之下,挑戰(zhàn)依然嚴峻。
最大的攔路虎,就是海外各國嚴格且復雜的法規(guī)壁壘。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就在2023年,歐盟的快速預警系統(tǒng)就曾通報中國出口的月餅,因添加劑二氧化鈦超標,導致上萬噸產品被退回,損失慘重。
許多國家對月餅的成分有著極為嚴苛的限制。
比如,美國、加拿大、英國、馬來西亞等國,都禁止或嚴格限制含有蛋黃、肉類的月餅入境。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引以為傲的蛋黃蓮蓉月餅在海外很難見到蹤影。
歐盟甚至要求,月餅包裝上的糖含量必須精確到小數(shù)點后一位。
這些“技術壁壘”意味著,每一款出口的月餅,背后都需要大量的研發(fā)和測試成本。
其次,市場教育的成本依然高昂。
雖然月餅已經破圈,但對大多數(shù)西方消費者來說,蓮蓉、豆沙這類餡料依然陌生,普遍的反饋還是“太甜”。
有調查顯示,只有31%的歐洲人表示愿意嘗試咸蛋黃,不少人吐槽其味道“像腌魚”。
此外,對于像廣州酒家這樣的老字號來說,盡管境外營收增長了41.6%,但仍只占總營收的4.6%。
這意味著,出海業(yè)務目前更多是戰(zhàn)略布局,尚未成為真正的利潤支柱。
同時,它們還要面對哈根達斯、半島酒店等國際品牌的跨界競爭。
月餅在國內外的這出“冰與火之歌”,其實是中國文化與全球化市場深度互動的一個絕佳縮影。
它告訴我們,傳統(tǒng)并非一成不變的包袱。
當我們抱怨它“老土”、“不健康”時,它通過巧妙的自我革新,在另一個舞臺上找到了新的知音。
它也證明了,真正的文化輸出,不是聲嘶力竭的口號,而是潤物細無聲的滲透。
當一個產品能夠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受、喜愛,甚至玩出新花樣時,它所承載的文化也就真正地生根發(fā)芽了。
來源:出海新變量|售價翻數(shù)倍、出口快速增長,月餅在海外市場找到存在感
2025-09-30 21:38·第一財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