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染碑林,詩意漫卷
這條“詩韻秋香”主題線路
邀你穿越千年
在小雁塔的晨鐘、永寧門的晚霞里
與唐詩對話
沉浸式感受古都長安的秋日浪漫
開啟一場兼具文化深度與體驗感的立體旅程
? 小雁塔
? 薦福寺
? 西安城墻永寧門
? 湘子廟街
? 下馬陵
? 興慶宮公園
蓮生新步葉,桂長昔攀枝。
涌塔庭中見,飛樓海上移。
—— 唐·宋之問 《奉和薦福寺應(yīng)制》
小雁塔
秋日的小雁塔,古柏蒼翠,銀杏漸黃,晨鐘悠揚穿林而過,時光仿佛在此慢了下來。
站在歷經(jīng)滄桑的塔身之下,抬頭見流云輕拂。詩中“宿雨收”后的清朗意境,恰與雨后小雁塔的清幽相映——瓦當(dāng)凝露,石階映秋,每一處角落都藏著唐詩里的雅致,讓人不自覺沉醉在這份跨越千年的寧靜里。
薦福寺
作為唐代皇家寺院,薦福寺的秋,自帶一份禪意與厚重。漫步寺中,紅墻映著金黃的銀杏葉,風(fēng)吹過,落葉簌簌,宛如盛唐的詩意在此流轉(zhuǎn)。
岑參曾登薦福寺總持閣寫下 “高閣逼諸天,登臨近日邊”,如今雖閣已不在,但站在寺內(nèi)遠(yuǎn)眺,秋空澄澈,云卷云舒,仍能感受到詩中 “逼諸天”“近日邊” 的開闊與壯闊,仿佛與詩人一同俯瞰長安秋景,觸摸盛唐的氣象。
西安城墻永寧門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
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luò)繹向侯家。
—— 唐·盧照鄰 《長安古意》
國慶的永寧門,旌旗飄揚,秋陽灑在斑駁的城墻上,勾勒出千年古都的輪廓。登上城樓,極目遠(yuǎn)眺,長安街巷的秋景盡收眼底。
許渾在《長安秋望》中寫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此刻永寧門的城樓“倚霜樹”而立,秋日天空明凈如“鏡”,沒有一絲云絮,詩與景完美重疊。手扶城墻青磚,仿佛能聽見唐詩里的長安秋聲,感受古都的歷史溫度。
湘子廟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lán)關(guān)馬不前。
知汝遠(yuǎn)來應(yīng)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 唐·韓愈 《左遷至藍(lán)關(guān)示侄孫湘》
湘子廟街的秋,藏在市井煙火里。青石板路蜿蜒向前,兩側(cè)古宅錯落,秋日的陽光透過樹葉灑下斑駁的光影,偶有桂香浮動,沁人心脾。
走在街頭,仿佛走進(jìn)了唐詩里的秋日市井,平凡卻滿是詩意。
下馬陵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xué)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 唐·白居易《琵琶行》
下馬陵因董仲舒而聞名,秋日里更顯肅穆清幽。路邊的槐樹葉子漸黃,風(fēng)吹葉落,鋪成一地秋意,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故事。
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中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的意境,在此處也悄然浮現(xiàn)——秋草萋萋,寒林寂寂,夕陽西下時,憑吊先賢的思緒與唐詩的蒼涼感交織,讓人在靜謐中感受文化的傳承與秋的深沉。
興慶宮公園
代邸青門右,離宮紫陌陲。
庭如過沛日,水若渡江時。
綺觀連雞岫,朱樓接雁池。
從來敦棣萼,今此茂荊枝。
萬葉傳余慶, 千年志不移。
憑軒聊屬目, 輕輦共追隨。
務(wù)本方崇訓(xùn), 相輝保羽儀。
時康俗易漸, 德薄政難施。
—— 唐·李隆基 《游興慶宮作》
作為唐代皇家園林,興慶宮的秋滿是盛唐的浪漫。秋日的龍池波光粼粼,岸邊柳葉泛黃,荷花雖殘卻仍有風(fēng)骨。
杜甫在《秋興八首》中寫 “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詩中的 “蓬萊宮闕” 便是興慶宮,如今漫步園中,看秋景映龍池,聽風(fēng)聲拂柳絲,宛如走進(jìn)唐詩里的皇家秋苑,感受那份獨屬于長安的華貴與詩意。
從薦福寺的清幽,到興慶宮公園的皇家秋韻,這條“詩韻秋香”線路,讓唐詩不再是紙上的文字,而是可觸、可感、可體驗的秋日風(fēng)景。
這個國慶,不妨走進(jìn)碑林,跟著唐詩尋秋,在時空對話中,遇見長安最美的秋天。
海報輪播
來源:遇見碑林
排版:錦林 | 責(zé)編:劉陳洋子 | 總監(jiān)制:郭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