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wǎng)上流行一句話:“月薪三千,也要去東北實現(xiàn)點菜自由?!?/p>
你敢信嗎?在沈陽街邊一家普通館子,炒甘藍(lán)9塊,鍋包肉26塊,一盆熱乎乎的酸菜燉白肉才38。隔壁桌的椰子雞,肉多湯鮮,一大鍋才36元——這價格,放南方一線城市,怕是連半只雞都買不到。
更離譜的是早餐。10塊錢的自助早餐,羊湯、紅燒肉、酸菜炒粉、醬肘子輪番上陣,菜式四五十種,管夠管飽。老板不怕你吃多,就怕你吃少了回頭說他摳門。
一頓飯80塊,能上七個菜:宮保雞丁、麻辣豆腐、炒豆芽、孜然雞心……大盤大盆端上來,五個人吃都綽綽有余。服務(wù)員不催你加菜,反而攔著:“夠了夠了,別浪費!”
這不是段子,是東北日常。這里仿佛有一套“東北幣”體系,物價低得讓人懷疑人生,活得卻像在“富裕區(qū)”。
因為工資,也不高啊。
我們先看一組扎心數(shù)據(jù):2023年,哈爾濱個稅總收入16億。而人口只有哈爾濱四分之一的珠海,個稅高達(dá)154億。差距在哪?不是人不努力,是收入天花板低。
東北三省,吉林、黑龍江、遼寧,城鎮(zhèn)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全國倒數(shù)前三。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排在中下游。工資上不去,物價自然得“接地氣”。
因為“鐵飯碗”太多,市場太“穩(wěn)”了。
東北有個奇特現(xiàn)象:國企多如牛毛。黑龍江國企占比超50%,吉林40%,遼寧30%,遠(yuǎn)高于全國。哈爾濱體制內(nèi)人員占繳存公積金總?cè)藬?shù)的70%!長春、沈陽也分別超50%和40%。
啥意思?十個打工人,七個捧著“鐵飯碗”。單位包分配、管食堂、連醫(yī)院都自家建。聽起來穩(wěn)當(dāng),實則“溫水煮青蛙”。
這些超大型國企——龍江森工、鞍鋼、一汽、北大荒,體量龐大,卻“大而不強”。鞍鋼連年虧損,東北連一家千億市值國企都沒有。企業(yè)賺不到錢,員工工資自然上不去。
更關(guān)鍵的是,國企薪酬講究“平均主義”。干多干少一個樣,核心崗位待遇還不如南方民企中層。年輕人一看:留這兒,十年如一日;去南方,年薪翻倍還漲經(jīng)驗。結(jié)果呢?人才外流,一去不回。
東北是中國最早老齡化的地區(qū)。遼寧65歲以上老人占比超21%,已進(jìn)入“重度老齡化”。黑龍江、吉林也緊隨其后。
老齡化帶來兩大問題:一是養(yǎng)老金缺口巨大,東北三省合計超1800億,占全國七成;二是消費活力下降。老人花錢謹(jǐn)慎,不愛下館子、不追潮流,市場冷清,商家只能降價求生。
更狠的是“候鳥式南遷”。每年冬天,幾十萬東北人飛往海南、云南過冬。三亞被戲稱“東北省三亞市”,西雙版納成了新寵。他們在南方消費、買房、養(yǎng)老,卻讓東北的冬天更冷了。
人走了,房子賣不動,哈爾濱曾鼓勵開發(fā)商降價促銷。庫存高、需求低,房價上不去,物價更沒理由漲。
有人說,東北便宜是因為“窮”。但換個角度看,這何嘗不是一種“生活智慧”?
在這里,一頓飯不是炫富工具,而是人情紐帶。老板怕你吃不飽,服務(wù)員勸你別點多。人與人之間,少些算計,多些實在。
東北的便宜,不是靠壓榨員工,而是整個社會選擇了“低欲望、高滿足”的活法。工資不高,但一頓鍋包肉就能讓人笑出聲;房子不貴,但暖氣足、鄰居親、冬天有人幫你鏟雪。
東北的春天,還會來嗎?
當(dāng)然有希望。這幾年,東北進(jìn)出口連年創(chuàng)新高,老工業(yè)底子還在,新能源、新材料也在布局。只要打破“國企依賴”,激活民營經(jīng)濟,留住年輕人,振興不是夢。
但在此之前,東北依然是那片神奇的土地:工資不高,但活得不累;城市不大,但人情很暖;物價便宜,但幸福不打折。
所以,如果你厭倦了996、內(nèi)卷、天價房租,不妨去東北走一走。點一桌30塊的菜,喝一碗10塊的羊湯,聽大爺用大碴子味兒說:“咋的,不夠吃?再來一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