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清朝皇帝,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康熙。
這位在位61年的君主,8歲登基,14歲就智擒權(quán)臣鰲拜,平定三藩之亂,收復(fù)臺灣,簽訂《尼布楚條約》,樣樣都是大手筆。
可要說他最硬的一仗,還得數(shù)三次御駕親征,硬生生把控制著70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準葛爾汗國打趴下。
葛爾丹這個人,自稱成吉思汗后代,手里握著的地盤比大清還大,騎兵更是兇悍無比。
康熙到底是怎么干掉這個勁敵的?
葛爾丹1644年出生在準葛爾部落首領(lǐng)家里,按說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
小時候被認定是活佛轉(zhuǎn)世,這在藏傳佛教里可是了不得的身份。
家里人把他送到西藏學(xué)佛,想著讓他專心修行。
誰知道人算不如天算,他哥哥在繼位典禮上被人給殺了,整個部落陷入混亂。
葛爾丹聽到消息后立馬還俗,帶著人馬殺回草原。
這小子手段狠辣,很快就平定了內(nèi)亂,順手還把哈薩克給滅了。
1678年,他直接改稱汗王,這意思很明白——老子不認清朝那一套了。
要知道,瓦刺部在順治三年就歸順了清朝,葛爾丹這么干就是公然叫板。
他不停擴張地盤,吞并周邊部落,短短幾年就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準葛爾汗國。
這個汗國有多大?700萬平方公里!比當時清朝控制的實際領(lǐng)土還要大。
草原上的牧民都怕他,周邊小部落更是聞風喪膽。
葛爾丹自己也膨脹了,覺得自己是成吉思汗轉(zhuǎn)世,遲早要統(tǒng)一蒙古各部,甚至入主中原。
康熙不是傻子,他很清楚葛爾丹是個大麻煩。
問題是大清當時面臨兩線作戰(zhàn)的危險——北邊是沙俄,西北是準葛爾。
康熙琢磨了半天,決定先解決沙俄的問題。
沙俄那時候不斷蠶食黑龍江流域,康熙派兵打了幾仗,把俄國人打疼了。
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雖然割讓了一些領(lǐng)土,但總算穩(wěn)住了北方邊境。
這一手實在高明,等于給自己騰出手來專心對付葛爾丹。
康熙心里門兒清,葛爾丹的野心早晚會威脅到大清。
這家伙不光擴張地盤,還拉攏西藏勢力,想建立一個佛教聯(lián)盟。
達賴汗是和碩特首領(lǐng)的兒子,康熙派人去拉攏他,希望他別跟葛爾丹攪在一起。
達賴汗倒也聰明,沒答應(yīng)一起反清,但把自己妹妹嫁給了葛爾丹。
這一招既不得罪清朝,又給葛爾丹一個面子,兩頭不落空。
1690年,葛爾丹終于露出獠牙。
他帶著大軍殺向內(nèi)蒙古,攻打那些歸順清朝的蒙古部落。
這些部落哪里擋得住準葛爾的鐵騎,一個個被打得丟盔棄甲,紛紛向清朝求救。
康熙一聽就火了。
這不是打那些部落,這是打朕的臉!他立刻決定御駕親征,這在清朝歷史上可不多見。
皇帝親自上戰(zhàn)場,可見康熙對這一戰(zhàn)有多重視。
康熙兵分兩路,一路由福全率領(lǐng),一路由常寧帶隊。
福全這個人打仗很有一套,他知道準葛爾的騎兵厲害,正面硬剛吃不消。
到了戰(zhàn)場上,葛爾丹把駱駝綁在一起當掩體,騎兵躲在后面射箭。
這招對付普通軍隊還真管用,箭雨一來,誰都得趴下。
福全冷靜觀察了一會兒,突然下令架起重炮。
這些從西洋引進的大炮威力驚人,炮彈呼嘯著飛過去,駱駝被炸得血肉橫飛,準葛爾騎兵的陣型瞬間亂了。
福全趁機發(fā)起沖鋒,準葛爾軍隊根本頂不住,死傷無數(shù),葛爾丹帶著殘兵敗將狼狽逃走。
常寧那一路就沒這么順利了。
他指揮不當,雖然也打贏了,但自己部隊損失慘重。
康熙事后狠狠批評了他一頓,軍隊打仗可不能靠人命堆。
第一次被打敗后,葛爾丹并沒有服軟。
他退回草原舔傷口,暗地里積蓄力量。
這家伙還真有兩把刷子,幾年時間又拉起一支軍隊。
1696年,他卷土重來,再次南下進攻。
康熙這次更狠,直接發(fā)動第二次親征。
他親自坐鎮(zhèn)指揮,調(diào)集大軍圍剿準葛爾。
這一仗打得更慘烈,清軍的火器優(yōu)勢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準葛爾騎兵再勇猛,也架不住火炮轟鳴。
清軍把準葛爾的主力部隊打得七零八落,葛爾丹又一次逃竄。
這次失敗對葛爾丹打擊很大。
他手下的部將開始動搖,有的偷偷向清朝投降,有的干脆帶著部隊跑了。
葛爾丹的汗國開始分崩離析,他能控制的地盤越來越小。
1697年,康熙發(fā)動第三次親征。
這次他一直打到寧夏,想徹底解決葛爾丹這個隱患。
康熙派人去勸降,開出的條件其實不算苛刻——只要葛爾丹投降,可以保住性命,給個爵位,還能保留部分領(lǐng)地。
葛爾丹猶豫了很久。
他知道自己已經(jīng)走投無路,手下的軍隊打不過清軍,地盤越來越小,部下也離心離德。
可要他就這么向康熙低頭,他心里又咽不下這口氣。
畢竟他曾經(jīng)是草原上的霸主,控制著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何等威風!
就在葛爾丹糾結(jié)的時候,他病倒了。
常年征戰(zhàn),身體早就垮了,加上連續(xù)失敗的打擊,他的精神也瀕臨崩潰。
1697年,葛爾丹在絕望中病死,一代梟雄就此隕落。
葛爾丹死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奪取了準葛爾的權(quán)力。
這個人比葛爾丹更現(xiàn)實,知道打不過清朝,就老老實實低頭。
康熙派人去要葛爾丹的骨灰,策妄阿拉布坦二話不說就給送來了。
康熙拿到骨灰后,算是徹底了結(jié)了這段恩怨。
準葛爾汗國名存實亡,那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逐漸納入清朝版圖。
到康熙晚年,清朝的實際控制面積達到1310萬平方公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之一。
很多人奇怪,中國歷史上那么多皇帝,為什么只有康熙被西方人稱為"大帝"?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哪個不厲害?
其實道理很簡單。
康熙8歲登基,14歲就干掉了把持朝政的鰲拜,這份膽識和智謀就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他20多歲平定三藩之亂,收復(fù)臺灣,30多歲簽訂《尼布楚條約》,40多歲三次親征打敗葛爾丹。
每一件都是改變歷史走向的大事。
打敗葛爾丹這一仗意義特別重大。
葛爾丹如果成功,整個西北地區(qū)都會脫離清朝控制,甚至可能威脅到京城。
康熙用三次親征徹底解決了這個心腹大患,不光保住了江山,還擴大了疆域。
西方人看到這些成就,自然要給他一個"大帝"的稱號。
康熙本人也確實有本事。
他學(xué)習西方科學(xué)技術(shù),引進火炮等先進武器,這在當時的中國可不多見。
他知道光靠騎兵打不過準葛爾,就用火器優(yōu)勢壓制對方。
他懂得戰(zhàn)略布局,先解決沙俄再收拾葛爾丹,不讓自己陷入兩線作戰(zhàn)的困境。
這些都顯示出他過人的政治智慧和軍事才能。
康熙三次御駕親征,硬是把葛爾丹這個草原霸主給收拾了。
這一仗打下來,不光保住了大清的江山,還把版圖擴大到1310萬平方公里。
葛爾丹那700萬平方公里的地盤最終都成了清朝的領(lǐng)土。
康熙能被稱為"大帝",靠的不是虛名,而是實打?qū)嵉墓儭?/p>
打敗葛爾丹只是其中一項,加上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哪一樣拿出來都是開創(chuàng)性的大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