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總能刷到三哥嚯嚯加拿大的視頻,還刷到三哥卡車司機在高速違規(guī)掉頭釀成事故的視頻。以為這樣的交通事故會以正常的方式結(jié)束,可惜這里有三哥,那么就不會正常。近300萬駐美三哥群體要求輕判??偨Y(jié),引進這幫玩意簡直是災難。
坐落在印度阿格拉市亞穆納河畔的泰姬陵,以其超凡脫俗的美麗與建筑完美而呈現(xiàn)在游客面前。這個由白色大理石建成的杰作,被詩人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稱為“永恒面頰上的一滴淚”,它是世界上最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之一的鮮活見證。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數(shù)百萬游客來到這里,只為親眼目睹這一被列為“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的奇觀。
夕陽下的泰姬陵
泰姬陵是一座陵墓,建于17世紀,由莫臥兒帝國的皇帝沙·賈汗為紀念他心愛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爾而建造。他們的愛情故事始于青年時代:十五歲的王儲賈汗有一天在集市上遇見了一位售賣木珠的少女。這次相遇成為命運的轉(zhuǎn)折——王子從第一眼就被她深深吸引,決心娶她為妻,盡管宮廷中有后宮的制度,以及眾多禁止與平民女子通婚的規(guī)定。
沙·賈汗
“慕塔芝·瑪哈爾”這個名字意為“宮殿的珍珠”,是賈汗親自賜予她的稱號。除了作為皇后的身份之外,這位女子很快也成為了皇帝忠實的顧問與十九年相伴不離的伴侶。正是這位勇敢的慕塔芝·瑪哈爾陪同沙·賈汗征戰(zhàn)沙場,積極參與國家事務(wù),并為他生下了十三個孩子……
……悲劇發(fā)生在第十四個孩子出生時——高燒帶走了母親和新生兒的生命。悲痛欲絕的沙·賈汗陷入長達兩年的深深哀悼:全國禁止慶典、音樂與舞蹈,而皇帝本人也不再離開宮殿。
慕塔芝·瑪哈爾
正是為了紀念他心愛的“宮殿珍珠”,沙·賈汗決定建造一座能以美麗與宏偉超越世間一切的紀念碑。陵墓的建造始于1632年,持續(xù)了整整十二年。為了修建它,來自世界各地的頂級工匠被召集而來,使泰姬陵成為多種建筑傳統(tǒng)的獨特融合體。
建筑杰作:文化與風格的融合
泰姬陵是一座獨一無二的建筑奇跡,它無法被簡單歸類為某一種特定風格。這座宏偉的陵墓是波斯、伊斯蘭、印度,甚至歐洲建筑傳統(tǒng)的和諧融合之成果。來自世界各地的兩萬多名工匠——包括印度、意大利、波斯、奧斯曼帝國、布哈拉以及中國——共同參與了這項浩大的工程,使泰姬陵成為真正象征“文化對話”的紀念碑。
在陽光照耀下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材料的選擇:整個陵墓由一種特殊的白色大理石建成,這種石材取自距離阿格拉約300公里的采石場。巨大的石塊由專門設(shè)計的車隊運輸,這些車由大象和牛拖拉。在施工現(xiàn)場,工匠們沒有使用傳統(tǒng)的竹制腳手架,而是建起了一整圈磚制的高墻,墻上設(shè)有臺階和平臺,仿佛為未來的陵墓筑起了一個“繭殼”。
據(jù)史料記載,泰姬陵的建造費用達3200萬盧比,按現(xiàn)代貨幣計算,相當于數(shù)十億美元。這筆驚人的費用不僅來源于建筑本身的規(guī)模,更因為陵墻上鑲嵌了大量的寶石與半寶石。碧玉、紅玉髓、瑪瑙、藍寶石、黃玉、尖晶石、軟玉、海藍寶石、孔雀石——當時已知的各種名貴礦石,都被巧妙地鑲嵌成繁復華麗的紋飾。
泰姬陵的建造過程,是17世紀工程智慧的驚人體現(xiàn)。陵墓高達74米,其主穹頂最初頂端還裝飾著一個八米高的金色尖頂,在陽光下閃耀奪目。
不同尋常的視角
在陵墓周圍,修建了一個巨大的花園,依據(jù)波斯“查哈爾巴格”(chahar-bagh)園林原則設(shè)計。園中嚴格的對稱布局與縱橫的水渠,使整個建筑群在水面上形成完美的倒影。原本,花園中種滿芬芳的玫瑰、盛開的水仙,以及排列得當?shù)陌貥?,掩映著蜿蜒的小徑?/p>
然而,在英國殖民時期,這座花園被改造成傳統(tǒng)的英式草坪——平整的草地與筆直的小道取代了原本富于東方風情的園林布局。
光學幻覺與建筑奧秘
泰姬陵最令人驚嘆的特征之一,是由17世紀建筑師們創(chuàng)造的光學幻覺。這座陵墓具有獨特的視覺特性——會隨著一天中不同的時間而改變顏色:
在黎明與黃昏時呈現(xiàn)出柔和的玫瑰色,
在月光下閃耀著銀白色光澤,
而在正午的陽光中則泛出淡黃色的溫潤色調(diào)。
這種奇妙的變化源于一種極為罕見的大理石,這種石材只在地球上的某一個地方出產(chǎn)。
(夕陽下的泰姬陵。)
更為驚人的是另一種打破透視法則的視覺錯覺:從遠處望去,泰姬陵顯得巨大無比;但當人們逐漸靠近時,它似乎反而變得更小了。
這種視覺效果的實現(xiàn),得益于建筑師對對稱布局、水面反射與空間層次的精心設(shè)計。陵區(qū)內(nèi)的運河與水池不僅用于美化景觀,更巧妙地增強了視覺深度與反射效果,使整個建筑仿佛漂浮在水光之中。
游客進入陵園時,首先穿過一座壯觀的銀包大門。這座大門原本鑲嵌著碩大的紅寶石,可惜在英國殖民統(tǒng)治時期,這些珍貴裝飾被掠奪并遺失了。
室內(nèi)裝飾
泰姬陵的內(nèi)部空間是一個巨大的八角形大廳,中央安放著兩座陵墓——較大的屬于沙賈汗,較小的則是他的妻子穆塔芝·瑪哈爾。
然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兩座并非真正的安葬之地,而是衣冠冢(象征性陵墓)。真正的墓穴位于地下室,普通游客禁止進入。
(泰姬陵內(nèi)部裝飾)
陵墓內(nèi)部的裝飾堪稱精美絕倫:
墻壁上鑲嵌著由半寶石精雕細嵌而成的細膩花紋;
穆塔芝·瑪哈爾的陵墓原本還點綴著晶瑩剔透的鉆石與柔粉色的珍珠,宛如淚滴般純凈。
遺憾的是,在英國殖民統(tǒng)治時期,這些珍貴的裝飾品大多被掠奪或遺失,包括圓頂之上的黃金尖塔。
(象征性墓碑)
如今游客所能看到的陵墓,僅能隔著雙層圍欄遠觀:外層為雕刻石質(zhì)護欄,內(nèi)層則是金屬格柵,用以防止破壞。
陵墓內(nèi)部始終有守衛(wèi)值勤,嚴密監(jiān)控游客,防止有人損壞脆弱的鑲嵌裝飾或拍攝被禁止的內(nèi)部照片。
現(xiàn)代世界中的泰姬陵
如今,泰姬陵正面臨著嚴峻的威脅,這些問題甚至讓人擔憂它的長久存在。
首要威脅之一是——亞穆納河的水位下降。
泰姬陵正位于這條河的岸邊,河床變淺導致周圍土壤結(jié)構(gòu)惡化,地基逐漸下沉。
建筑的墻壁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大量裂縫,考古人員特意在這些裂縫上安裝了監(jiān)測標記,以觀察其擴展情況。
(泰姬陵如今正面臨嚴重威脅,它的長期保存已成為疑問。)
另一個重大問題是——空氣污染。
白色大理石如同海綿般吸收空氣中的有害雜質(zhì),使得原本潔白的陵墓逐漸泛黃。
盡管政府已在泰姬陵周圍建立了無車區(qū),并對工業(yè)排放進行了限制,但污染問題依然存在。
每年,泰姬陵都會臨時關(guān)閉進行清洗與修復,工匠們使用河泥涂抹墻面,再清洗掉黃漬,以恢復原有光澤。
在印巴沖突期間,尤其是上世紀70年代,印度不得不用巨大的布幔將陵墓覆蓋偽裝,以防遭受空襲。
如今,由于地區(qū)地緣政治局勢依舊緊張,整個園區(qū)被鐵絲網(wǎng)和武裝警衛(wèi)嚴密保護。
(從另一角度看泰姬陵。)
每年約有500萬名游客參觀泰姬陵,使其成為印度最著名的地標性建筑之一。
門票收入已成為阿格拉市的重要經(jīng)濟來源。
值得注意的是,外國游客的票價遠高于本地人:
- 外國人:1100盧比
- 印度公民:50盧比
- 南亞國家游客:540盧比
購票者可以進入園區(qū)、參觀陵墓并拍照留念。
而在陵墓內(nèi)部,除沙賈汗與穆塔芝·瑪哈爾的棺槨外,別無他物,
但這絲毫未削減它對數(shù)百萬游客的吸引力。
(在泰姬陵不遠處,仍能看到印度現(xiàn)實生活中不那么光鮮的一面。)
泰姬陵不僅是旅游景點,它在印度的文化生活中也具有深遠意義。
它是國家自豪感的象征,同時也是不同文化與宗教之間的精神紐帶。
如今,泰姬陵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名錄,并被認為是全球最具辨識度的建筑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