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宮郁郁蔥蔥,穿行其中,裹著熱浪的暑氣像被降下調(diào)門。誰能想到,腳下的土地竟然并非神宮的原生地。
永樂宮(攝影:蔣晨顥)
永樂宮,原名大純陽萬壽宮,因坐落于黃河邊的芮城縣永樂鎮(zhèn)、“八仙”之一呂洞賓的故鄉(xiāng)而得名。
上世紀50年代,因三門峽水庫建設,永樂宮面臨淹沒危機。一支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文保團隊,制定搬遷方案,在600多位工匠的努力下,用了十年將永樂宮連建筑及壁畫打包搬走,來了一場“乾坤大挪移”,開創(chuàng)世界文物搬遷史先河。
永樂宮(攝影:蔣晨顥)
如今,永樂宮以常設的搬遷紀實展,記錄下這神仙也難辦到的壯舉。
展廳前的院落里,數(shù)百個名字登上整整一面“鳴謝墻”,這是遷建工程所有參與者名單,除了技術專家,也包括平凡的農(nóng)工,有些人的姓或名因記錄筆跡模糊,無法完整辨認,只能以方框代替。
永樂宮《朝元圖》壁畫(攝影:蔣晨顥)
榫卯結構傳承千年,是樂高積木的前身,適合拆解。搬遷中,真正難的是千余平方米的壁畫。這是泥坯墻體上的繪畫,顏料層歷經(jīng)六七百年,早已風化、開裂,一碰就碎。
起初,搬遷團隊也曾請來捷克“洋專家”問診,后因費用高且沒有十足把握而作罷。最終,中國本土專家歷經(jīng)多次壁畫揭取實驗,確定方案,就連所用工具也自行設計、制作。
永樂宮搬遷紀實展現(xiàn)場(資料圖片)
展廳呈現(xiàn)的一臺偏心輪手搖揭取機,就是當時壁畫揭取的重要工具之一,運用舊火車頭偏心輪促動軸承前后穿行的原理而制,將壁畫泥層以手工操作鋸下,不僅省力,也減少了震動和破壞。
據(jù)悉,直到今天,中國的壁畫搬遷,沿用的還是這套切割揭取方式;經(jīng)過搬遷60多年間的不斷監(jiān)測,永樂宮壁畫依然保持在較為穩(wěn)定的狀態(tài)。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