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我們有時會對孩子爆發(fā)出讓自己都震驚的情緒?
明明是一件小事,卻瞬間點燃了內(nèi)心的火藥桶。吼完、罵完,看著孩子驚恐委屈的樣子,又后悔不已——我剛剛怎么了?
如果你也曾經(jīng)歷過這樣的失控瞬間,那么今天分享的兩個故事,或許會讓你看到情緒背后更深層的東西。
故事一:那盒沒送出去的教師節(jié)禮物
教師節(jié)前一天,一位媽媽精心挑選了一個漂亮的娃娃,仔細包裝好,交到孩子手里,反復叮囑:“一定要送給老師,謝謝老師呀?!?/p>
她滿心期待著老師收到禮物時的笑容,那似乎也是對她作為一位“用心媽媽”的肯定。
幾天后,她在給孩子整理書包時,發(fā)現(xiàn)禮物原封不動地躺在包里。
那一刻,她崩潰了。
凌晨,她搖醒熟睡的孩子,痛斥道:“我為你付出這么多,你怎么這么不爭氣!”
孩子嚇得直哭,而她哭得比孩子更傷心。
第二天,她怒氣沖沖地去學校質(zhì)問老師,才得知真相:學校有規(guī)定,老師不能收禮。
一場誤會,卻讓孩子承受了一整夜的恐懼與委屈。
故事二:一場被“作業(yè)”打斷的家庭聚會
在朋友家的暖屋聚會上,氣氛溫馨融洽。男主人一時興起,要檢查孩子的作業(yè)。
本子一翻開,空空如也。
他瞬間變臉,當著所有客人的面,對著妻子和孩子咆哮:“連作業(yè)都不管!你配當媽嗎?”
孩子嚇得渾身發(fā)抖,女主人眼圈通紅,一場愉快的聚會,在冰冷的寂靜中草草收場。
情緒爆發(fā)的背后,藏著一個令人心疼的真相
你有沒有在這些故事里,看到一絲自己的影子?
那些一點就炸的瞬間,表面上看是因為孩子不聽話、不懂事、不爭氣。
但深層次看,那往往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我們自己的焦慮在作祟。
當我們對自己的工作、生活缺乏掌控,對自己的價值感到懷疑,對未來的不確定充滿恐懼時,就很容易把這份無處安放的焦慮,投射到最弱小、最不會反抗的孩子身上。
成年人的世界復雜而充滿無奈,于是,那些對自己處境的不安,便悄悄偽裝成了“為孩子好”的關(guān)心。
情緒穩(wěn)定的父母,未必更懂育兒,但一定更懂自己
仔細觀察身邊那些情緒穩(wěn)定的家長,他們不一定掌握了多少育兒理論,但他們往往有一個共同點:
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有基本的篤定感。
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也相信孩子的生命力。這種由內(nèi)而外的從容,反而給了孩子最需要的安全感。
而當我們無法安頓好自己的內(nèi)心時,孩子的一點小事——沒送出的禮物、沒寫的作業(yè)、打翻的水杯——都會成為情緒決堤的出口。
可悲的是,孩子正在為成年人的心理失衡買單。
把注意力從孩子身上,移回自己身上
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也容易焦慮,一點就炸,那么真正的解藥,或許不是去尋找更高級的育兒方法,而是:
先“不管”孩子了。
這不是放任,而是停止過度關(guān)注。把耗在孩子身上的精力,抽回一部分來投資自己:
學點新東西,找回自己的興趣;
建立自己的社交圈,保留喘息的空間;
哪怕只是每天擁有半小時完全屬于自己的時間。
當你開始為自己努力,重新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你會發(fā)現(xiàn):
當你不那么擔憂自己的未來,自然就不會過度焦慮孩子的未來。
養(yǎng)育孩子,終究是先養(yǎng)育自己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情緒穩(wěn)定、內(nèi)心有力的領路人。
認識到問題的根源是第一步,但如何真正走出“情緒爆發(fā)-后悔-再爆發(fā)”的循環(huán)?
在我的《智慧父母情緒課》中,詳細講解了如何識別那些即將爆發(fā)的情緒瞬間;如何真正修復內(nèi)心的無力感,而不是把壓力轉(zhuǎn)嫁給孩子;
當我們能夠駕馭自己的生活,面對不確定性時保持從容,這種態(tài)度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從我們身上學到的,遠不止我們教給他們的道理。
放下過度焦慮,或許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因為一個能夠掌控自己生活的家長,自然會用行動告訴孩子:
人生雖有風雨,但我們有能力面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