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漸濃,時節(jié)悄然進入深秋,《八月怕二十一》這句老話,在民間廣為流傳。它不僅是對氣候、農事的精確把脈,更蘊含著祖輩對生活的智慧和養(yǎng)生之道。今天是農歷八月二十一,你知道今兒的習俗與講究嗎?吃哪三樣、忌做什么?老傳統(tǒng)雖簡單,卻影響著我們的健康與運勢。本文帶你系統(tǒng)了解八月二十一的風俗與養(yǎng)生,吃出好運,避開疾病,讓秋季幸福安康不缺席。
“八月怕二十一”,并非危言聳聽。進入晚秋,冷熱交替、氣溫驟降,身體最易受損,不慎貪涼就容易引發(fā)感冒、腸胃病等時令病痛。對農人來說,這段時間,土地管理和收獲同樣關鍵;對家人來說,秋養(yǎng)和“順氣化痰、潤肺養(yǎng)胃”的飲食更為緊要。這句老話,其實是在提醒我們,做好飲食和起居的調整,迎接秋冬的挑戰(zhàn)。
民間認為,八月二十一這天,“吃三樣”能助你安然過秋。這三樣不是隨便亂選,每一樣都寓意深遠,滋養(yǎng)著秋天的身體和心靈。
百合,自古被視為潤肺佳品。它富含蛋白質、磷、鐵、微量元素,對潤肺止咳、清心安神、養(yǎng)陰有獨特效果。秋天干燥,易上火、易躁動,百合起到降火舒心、改善睡眠、安撫情緒的作用。
推薦食譜:西芹拌百合
材料:鮮百合、西芹、大蒜、香醋、食鹽、雞精、香油
做法簡述:
西芹斜切后用熱水焯一下,百合泡發(fā)或用新鮮百合直接入鍋;
撈出瀝水,混合大蒜末、醋、鹽、雞精攪拌;
最后淋上一點香油,拌勻即成清爽素菜。
營養(yǎng)解讀:纖維豐富,清熱養(yǎng)心,低脂高營養(yǎng),是秋季養(yǎng)生的好搭檔。
百合配西芹,不僅清爽可口,還寓意事事順心、健康長壽。
中國有句老話“冬吃蘿卜賽人參”,到了秋天,蘿卜正當季。青蘿卜、白蘿卜維生素C和鈣含量高,有助于消化、通氣、滋養(yǎng)腸胃,還能提高抵抗力,預防秋燥。
推薦食譜:青蘿卜燉大骨湯
材料:豬大骨、青蘿卜、蔥姜、鹽、胡椒粉
做法簡述:
豬骨焯水后撈出,加入足量清水、蔥姜燉至湯色奶白;
換青蘿卜切塊后下鍋繼續(xù)燉煮,蘿卜軟熟;
加鹽、胡椒調味即可。
營養(yǎng)解讀:蘿卜消膩順氣,骨湯補鈣強體,兩者互補,既溫暖又滋補。
一碗熱氣騰騰的蘿卜湯,能潤腸胃又暖身,從里到外守護著家人健康。
蓮藕,被譽為“秋補佳品”,藥用食用價值都非常高。它不僅能消食止瀉、開胃清熱,還可以補血養(yǎng)性,預防秋燥和內出血。婦孺老少都宜食用,尤其適合體弱、秋燥患者。
推薦食譜:蓮藕燉鳳爪
材料:蓮藕、鳳爪(雞爪)、蔥姜、花椒、八角、香葉、食鹽、花生油
做法簡述:
鳳爪剁塊,蓮藕去皮切條;
蔥姜爆香后,鳳爪煸炒,再加水燉煮;
花椒八角香葉入調料盒、投入燉鍋,小火慢燉40分鐘;
最后加入蓮藕,湯熟后撒鹽、香菜提味。
營養(yǎng)解讀:雞爪膠原蛋白豐富、蓮藕潤燥益胃,二者同燉,口感清淡滋補。
蓮藕燉鳳爪,不妨加點枸杞,更能補血明目。
秋天“涼風起,腸胃易受傷”,貪涼成了時令疾病的最大隱患。很多人此時還習慣貪涼,或猛喝冷飲、或穿薄衣、或睡覺蓋薄被,極易著涼感冒、胃腸不適,甚至引發(fā)風濕病、消化道問題。
易感冒、腹瀉:氣溫降低,人體免疫力下降,寒氣侵體易誘發(fā)呼吸道、消化道疾病。
腸胃病加重:涼水、冷藏食物會刺激腸胃,引發(fā)疼痛、消化不良。
關節(jié)疼:溫差大濕氣重,風寒易侵關節(jié)。
增減衣物,切忌著急換冷;
飲食宜溫補,避免冷食和冰飲;
晚上睡覺蓋好被子,尤其注意孩子和老人;
運動后注意防風,別穿著汗?jié)竦囊路碉L。
正確的養(yǎng)生觀,是“順應天時,防微杜漸”,讓身體在秋涼時節(jié)更安然無恙。
節(jié)氣輪轉,“八月怕二十一”的習俗提醒我們:順應時令、重視飲食和起居的變化,才能安然渡秋。從百合、西芹拌菜到青蘿卜大骨湯、蓮藕燉鳳爪,都體現(xiàn)了中國人樸實的養(yǎng)生理念。遠離貪涼的陋習,就是護住家人的健康與幸福。
今兒吃好三樣菜、管住一件忌事,便是給予家人最好的關愛;用舌尖上的儀式感,喚醒秋天的團圓與美滿。讓這一日不只是普通的時令節(jié)點,而成為家庭幸福安康的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