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領(lǐng)導(dǎo)提意見,是一個技術(shù)活,同樣的事兒說法不同,有的人平步青云,有的人則人頭落地,是完全不同的。讀史明智,并不會讓你不犯錯誤,而是會讓你在遇到問題時,能夠有個選擇的機會,而不是總是人云亦云。
謀圣張良作為頂級智者,同時又是帝王之師,不僅智慧非凡,他的獻策技巧也是經(jīng)常被人所稱道的。如司馬遷所著的《史記·留侯世家》里,對于張良獻策,就有如下的描述:
《留侯世家》曰:“(張良)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這里面除了說張良與劉邦談?wù)摰氖虑楹芏?,做到了恪盡職守之外,還做到了“從容言”,也就是講究說話的技巧,往往能被劉邦接收個采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話有三說,巧說為妙”的道理。下面就具體論述下張良的“從容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不搶先發(fā)言,而是看準時機,從事情本身出發(fā),一次性把問題說透。
劉邦進入咸陽后,被眼前紙醉金迷的生活所迷惑,于是令人守住函谷關(guān)關(guān)口,阻止其他人進入,并打算自己在咸陽關(guān)起門來做皇帝。劉邦身邊的人可不是傻子,連樊噲這種屠狗之輩都看出不對頭,但他采用的方式是直諫,也就是沒有拐彎抹角,不給領(lǐng)導(dǎo)一點面子,劈頭蓋臉的把問題說了出來?!芭婀珓?cè)胂剃柧拖砥鸶?,難道是嫌自己的脖子夠硬嗎?你的脖子再硬,難道能架得住項羽手中的刀嗎!你現(xiàn)在如此做法,兄弟們怕是得卷鋪蓋卷走人了,免得和你落個死無全尸的下場!”樊噲的話徹底激怒了劉邦,盡管樊噲是劉邦妹夫,但劉邦破口大罵,隨后令左右將樊噲押下去就地問斬。如果不是左右大臣勸阻,恐怕樊噲已經(jīng)人頭落地了。
左右大臣也多有勸阻,但劉邦還是不想改變自己的主意,這個時候張良出面了。他對劉邦說:“沛公應(yīng)該立刻封閉府庫,搬出秦王宮,然后還軍霸上!”劉邦笑著對張良說:“子房多慮了,我已派人扼守住函谷關(guān)口,別人能奈我何?”張良問了句:“就算有函谷關(guān)天險,沛公就認為能阻擋住項羽的楚軍嗎?您不要忘了,函谷關(guān)連您這個沛公都阻擋不了,更何況是項羽呢?沛公如果不早下決斷,恐怕眼下便會有滅頂之災(zāi)!”就在劉邦還猶豫不決時,前方探馬來報:項羽手下的大將英布已經(jīng)攻破函谷關(guān),楚軍的先頭部隊距離咸陽已經(jīng)越來越近了!劉邦立刻率軍退出咸陽宮,同時封閉府庫,還軍霸上。隨后他帶上張良、樊噲等人前往鴻門,主動登門賠罪,于是才有了鴻門宴的故事。
樊噲是個實在人,但他的直諫只能適得其反,劉邦不僅不能接受,反而想要他的命。其他大臣們勸阻,卻沒有把問題說清楚,只有張良能針砭時弊,同時告訴劉邦扼守函谷關(guān)口,并不是什么好主意,面對劉邦的進攻都守不住,項羽來了豈不是彈指可破?我們在給領(lǐng)導(dǎo)提意見時,也不要急著出頭,多聽聽別人是怎么說的,把自己的想法和其他人的想法結(jié)合起來,可能會有更好的結(jié)果。
天下大定后,劉邦要考慮定都的問題,而他手下大多都是楚地的人,因此更傾向于家鄉(xiāng)。但劉敬提議定都關(guān)中,理由是劉邦的天下是打下來的天下,因此一定要占據(jù)地利,防止其他人趁虛而入。但在開始的時候,劉邦是聽不進去的,直到白登山之圍后,劉邦才意識到有一個穩(wěn)固的根據(jù)地進可攻退可守是多么的重要,而關(guān)中是天下糧倉,無疑長安是最佳的定都之地。這個時候劉邦又去問張良的意見,本來一開始張良是沒有說話的,但到了這個時候劉邦問自己,他便當仁不讓支持劉敬,從而堅定了劉邦定都關(guān)中的決心。
難道張良在一開始的時候,是認為劉敬的意見不行嗎?實際上自始至終張良都非常支持劉敬定都關(guān)中的意見,只不過當時諸將都反對,劉邦自己又猶豫不決,那個時候張良便不會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直到劉邦從北地鎩羽而歸之后,張良看到時機成熟,才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就算是正確的建議,也要看準時機提出來,才能達成預(yù)期的目的。在說到最后時,張良還沒忘了補充一句:劉敬說的是對的,肯定最初提出建議的人,而不獨占其功,這就是謀圣的智慧。
進言者要承擔責任,主動唱黑臉,留給決策者唱紅臉。
劉邦與項羽爭天下,到了最后劃分楚河漢界,項羽遵守約定撤軍,張良獻策曰:“漢王不要猶豫,一定要立刻追擊,不能給項羽以喘息之機,成敗在此一舉了!”劉邦皺了下眉頭,畢竟這樣做很不仗義,恐怕要被天下人唾罵。張良當然看出了劉邦的擔憂,于是說道:“為天下計,臣的這個主意雖然有悖道義,但成大事者不拘小節(jié),臣為了天下蒼生,就只能做這個背信棄義之人了!”把得天下的好處留給劉邦,把背信棄義的鍋自己來背,這樣通達世故人情的張良,讓劉邦怎能不喜歡呢?
涉及重大決策,要沉得住氣,等決策人問計時再進言,往往可以收到奇效。
劉邦的幾十萬聯(lián)軍,在彭城被項羽所統(tǒng)帥的三萬楚軍騎兵所破,劉邦被項羽嚇破了膽,于是在逃跑的途中,組織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并明確表示:誰能幫助自己擊敗項羽,就和他平分天下!這個時候張良才說出了自己早就想好的計劃,其一利用地理優(yōu)勢,在成皋建立一道防線,用來狙擊項羽,迫使項羽屯兵于堅城之下;其二令韓信領(lǐng)軍開辟北方戰(zhàn)場,除掉項羽這個老虎的羽翼,并令彭越襲擾項羽的后勤補給線;其三找一個善于論辯的人,去南方找到九江王英布,讓他背叛項羽,對項羽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只要劉邦能夠拖住項羽,韓信和英布來匯合的日子,就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末日,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下邑之謀。
這樣的謀劃,不可能是張良臨時起意,而是他的腦海里早就形成,并經(jīng)過多次完善修改后的良謀。但在劉邦急于問策時拿出來,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不僅能令劉邦大為信服,還得到了整個漢軍集團的堅決執(zhí)行。越是大事,越要沉得住氣,不急著把自己的主意說出來。
說話有技巧,改變決策者的固執(zhí),啟發(fā)決策者自己醒悟。
劉邦得天下后論功行賞,但很多人沒有得到封賞,于是三五成群議論紛紛,劉邦就問張良:“子房,我看將軍們一個個總是三五成群、交頭接耳,看到我了以后還躲躲閃閃的,這究竟是為了什么呢?”張良壓低了聲音說:“陛下,他們因為沒有得到封賞,懷疑陛下要對他們不利,所以正在一起商量著造反的事兒呢!”劉邦聽后吃了一驚,急忙問道:“子房,這可怎么辦?”張良說:“陛下想想你最恨誰?”劉邦想了想,說道:“是雍齒!我十分信任這個家伙,可他竟然在我最需要他的時候背叛了我,還差點要了我的命,如果不是看在他功勞很大的份兒上,我早就砍了這小子泄憤了!”
張良一拍大腿,說道:“那您馬上封雍齒為侯,這樣一來別人就會說:‘陛下連雍齒這樣的人都能封侯,我們還有什么可擔心的呢?’到時候還會有誰想造反呢?”張良這么說,實際上是委婉的告誡劉邦論功行賞不能任人唯親,不能只論遠近親疏而不論功績,那樣會令人寒心的。
對重大事項要充分說理,能做到層層推進,有理有據(jù)。
劉邦聽取酈食其的建議,想效仿項羽分封諸侯,以爭取更多對抗項羽的力量,可張良知道這么做是自取滅亡。當時的情況是劉邦已經(jīng)命人做好了大印,酈食其也準備立刻出發(fā),事情已經(jīng)十分緊迫,張良不能再等下去了。但張良并沒有直說,而是由筷子容易折斷,困在一起就牢不可破作為例子,最后引申到大一統(tǒng)與分封制的利弊。項羽不得人心,就是因為他搞分封制而不是大一統(tǒng),不將權(quán)力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如果分封六國沒落貴族為王,他們就只會顧及自己的利益,就像八根筷子分開都可以被折斷一樣,他們更加不會和劉邦一起去對付項羽了。
但后來楚漢之爭到了關(guān)鍵時刻,劉邦再次被項羽所擊敗后,張良又進言要劉邦立刻封韓信、彭越、英布三人為王,并許諾下封地和實際的利益,也讓他們迅速趕來與劉邦會合,在垓下合擊項羽。為什么前后差異如此之大,因為張良要告訴劉邦這三個人是取勝的關(guān)鍵,而不是以前那些空有名頭卻無實際才能的貴族可比。而這些人靠開空頭支票是騙不來的,必須給予真實的利益,才能驅(qū)動他們?yōu)樽约嘿u命。果然不久后,三人便來與劉邦會合并,并在韓信的統(tǒng)帥下,在垓下一舉擊敗項羽而一統(tǒng)天下。
,一家之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