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疽:古代的 “絕癥符號”
《黃帝內經》一句 “膿已成,十死一生”,道盡古人對背瘡的恐懼。這種被稱為 “背疽” 的病癥,現代醫(yī)學界定為急性化膿性蜂窩織炎,由金黃色葡萄球菌侵入毛囊及皮脂腺引發(fā)。
它分虛實二癥:實證紅腫熱痛、寒熱交織;虛癥疽形平塌、成膿緩慢。無論哪種,在缺乏抗生素的古代,都極易引發(fā)敗血癥,這是致死的核心原因。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中,患背疽死者達 57 人。從秦末范增到清代姚啟圣,它成了貫穿史書的死亡符號,甚至被寫入賭咒誓詞,可見其兇險程度。
二、范增:憂憤催生的毒瘡
秦末亂世,70 歲的范增被項羽尊為 “亞父”。他曾獻策鴻門宴除劉邦,卻因項羽多疑錯失良機。公元前 204 年,陳平設下拙劣離間計:見項羽使者便佯裝錯認是范增使者,更換飲食待遇。
項羽竟信以為真,漸奪范增兵權。這位 “高帝之所畏” 的謀士,空懷濟世之才卻無以自明,悲憤之下辭官歸鄉(xiāng)。行至彭城途中,背部突然腫痛,毒瘡迅速化膿潰爛。
彼時楚漢相爭正酣,車馬勞頓中無精良醫(yī)治。史載他 “疽發(fā)背而死”,唐末詩人周曇嘆其 “平生心力為誰盡,一事無成空背疽”。蘇軾更斷言 “增不去,項羽不亡”,足見其死對時局的影響。
現代醫(yī)學推測,范增的背疽與情志內傷直接相關。憂憤使氣郁化火,加上高齡體弱,細菌趁虛而入,最終無力回天。這正是古代背疽患者的典型困境:情緒成了病情的催化劑。
三、孟浩然:貪鮮引發(fā)的悲劇
盛唐詩人孟浩然,一生仕途坎坷。40 歲赴長安應考失利,后入張九齡幕府,卻難掩郁郁之情,詩中常有 “羞逐府寮趨” 的憤懣之語。
51 歲時,他背部生疽。經醫(yī)治稍有好轉,郎中再三叮囑忌食河鮮海鮮等 “發(fā)物”。偏偏此時,貶官路過襄陽的好友王昌齡到訪,久別重逢讓他忘乎所以。
宴席上的 “查頭鳊” 是當地特產,肉質鮮美。孟浩然明知忌口,卻抵不住誘惑,連吃一條魚,還與王昌齡徹夜飲酒長談。當晚,背疽驟然惡化,紅腫潰爛蔓延,郎中束手無策。
短短數日,這位寫下 “春眠不覺曉” 的詩人便撒手人寰?!缎绿茣份d其 “食鮮疾動” 而亡,看似偶然的貪嘴,實則是長期失意心境與飲食不節(jié)共同作用的結果。
后人對其死因雖有惋惜,卻也認可這符合他隨性的性格。他的死印證了《集驗背疽方》的警示:背疽患者需戒 “嗜欲” 與生冷發(fā)物,稍有不慎便會致命。
四、徐達:野史掩蓋的真相
明朝開國功臣徐達,被朱元璋贊為 “文能治國,武可安邦”。他位列六公之首,卻深諳功成不居之道,家族得以延續(xù)十二代榮華,本是洪武朝的奇跡。
洪武十七年,鎮(zhèn)守北平的徐達突發(fā)背疽。朱元璋遣長子徐輝祖探望,召其回京醫(yī)治。次年二月,54 歲的徐達病卒,《明史》明確記載其死于背疽,無任何謀害痕跡。
民間卻流傳著 “賜蒸鵝致死” 的傳說:朱元璋明知背疽忌鵝,仍賜蒸鵝,徐達流涕食后身亡。這一說法源自明中葉野史《翦勝野聞》,但書中僅提 “賜膳”,未言蒸鵝;清人趙翼轉述時才加了 “蒸鵝” 細節(jié),且自承 “傳聞無稽”。
從醫(yī)學看,鵝肉含蛋白質與脂肪,并無致疽惡化的毒素,反而能補充營養(yǎng)?!侗静菥V目》雖稱鵝 “發(fā)風發(fā)瘡”,但單次食用絕無立死之理。更可能的是,徐達征戰(zhàn)半生,積勞成疾,背疽引發(fā)的感染無力控制。
學者潘務正指出,徐達之死的野史演繹,實則是后人對朱元璋屠戮功臣的想象。但這一傳說也從側面印證:背疽在古人心中,已是足以掩蓋真相的 “合理死因”。
五、背疽致命的三重密碼
(一)醫(yī)療條件的先天不足
古代無抗生素,無法對抗金黃色葡萄球菌引發(fā)的感染。醫(yī)生只能用刀割除壞死組織、灌洗創(chuàng)面,這種 “手術” 缺乏消毒,反而會加劇感染擴散。
宋代《集驗背疽方》收錄百余個驗方,卻 “有驗者極少”。其中竟有 “用男子發(fā)一團如雞子大” 入藥的荒謬記載,可見診療水平之低?;颊咄?“治療” 中加速死亡。
更要命的是營養(yǎng)誤區(qū)。醫(yī)書要求患者戒生冷、炙烤、魚羊等幾乎所有營養(yǎng)食物,導致身體虛弱,免疫力驟降,陷入 “越補越虛,越治越重” 的惡性循環(huán)。
(二)情志與環(huán)境的雙重催化
背疽發(fā)病多與情緒相關。范增的憂憤、孟浩然的失意、徐達可能的驚懼,都讓 “氣郁化火”,為細菌感染提供了溫床。《黃帝內經》早有 “怒傷肝,思傷脾” 的論斷,情志失調正是疽癥的重要誘因。
古代衛(wèi)生條件惡劣也難辭其咎。無論謀士還是武將,常身處戰(zhàn)亂或旅途,衣物難勤洗,傷口易接觸污物。金黃色葡萄球菌無處不在,一旦皮膚有微小破損,便可能引發(fā)感染。
(三)歷史書寫的特殊隱喻
學者發(fā)現,正史中 “疽發(fā)背而死” 的人,多是壯志未酬、胸懷憂憤者。唐將韓簡明明被部下所殺,史書卻記為 “疽發(fā)背而卒”,可見這一死因承載著史家的 “隱筆”。
它既是真實病癥,也是一種象征:象征著理想與現實的沖突,是時代對個體的碾壓。范增的 “一事無成”、孟浩然的 “懷才不遇”、徐達的 “功高震主”,都在背疽這一病癥中得到了具象化表達。
六、跨越千年的生命啟示
從秦末到明初,范增、孟浩然、徐達的死,串聯(lián)起一部古代醫(yī)療與命運的交織史。背疽的致命性,本質是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產物 —— 既無對抗感染的藥物,也缺乏科學的診療理念。
今人雖有抗生素應對化膿性感染,但這些歷史案例仍有警示意義:情緒對健康的影響、飲食作息的重要性,在任何時代都不容忽視。
當我們重讀這些 “背疽而亡” 的記載,看到的不僅是古人的醫(yī)學困境,更是一個個鮮活生命在時代局限中的掙扎。這或許就是歷史留給我們的,超越醫(yī)學本身的思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