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吳三桂起兵前后,有位叫劉玄初的謀士給了他三條建議:
其一,拒不上書撤藩;
其二,立明朝后人,團結各路反清義軍;
其三,抵達長江后,只宜進兵,不可茍安
而吳三桂什么態(tài)度呢?一概沒聽從。
你說拒不上書?我就立即上書請求撤藩;
你說要立明朝后人,我偏偏自立為王;
你說要快速進兵,我偏偏占據(jù)湖南觀望;
而后的結局大家也知道,吳三桂最后一次創(chuàng)業(yè)失敗,連老家都未能保住。
因而很多人表示,就是因為吳三桂沒有聽從劉玄初的建議,這才遭此大敗,若能通從劉玄初的忠告,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但根據(jù)當時的情況,劉玄初的建議效果如何不談,若是吳三桂當初真的聽信了,怕創(chuàng)業(yè)還沒開始就結束了。
為啥呢?因為劉玄初的建議雖好,但卻沒有實行的基礎。
換句話,劉玄初的建議通通都是餿主意。
先看第一條建議,在尚可喜上書請求撤藩之際,吳三桂面臨要不要跟著一起撤藩的困境。
平心而論,吳三桂是不愿意的,但面子工程還要做做的,就打算上書撤藩。
這時候劉玄初說:“康熙早就想削藩了,不過一直不好開口而已,如果吳三桂上書撤藩,那康熙正好借口撤藩,豈不是作繭自縛?如果不上書,康熙就抹不開面子撤藩了,可以一直耗著?!?/p>
乍一聽,有道理,但關鍵得看康熙的想法。
若康熙不想撤藩,你吳三桂上書再多也沒問題,說不定還會下詔安撫,如果康熙鐵了心要撤藩,就算吳三桂不上書撤藩也會想辦法找茬。
軍國大事,豈會因一個不好意思就被捆住了手腳?
事實上,康熙親政后,就著手削藩了,畢竟三藩開銷實在太大了,早在順治十七年(1660年)的時候,三藩一口氣就要了兩千萬兩白銀。
長年累月下來,朝廷收的這點錢糧全喂了三藩了,加上三藩在屬地里各種為非作歹,私下還征收關稅,已經(jīng)尾大不掉,于情于理,都得處理一下。
所以,不管吳三桂表面工作做不做,康熙是鐵了心要撤藩的。
另外,吳三桂現(xiàn)在上書,還起到了迷惑康熙的作用,讓清朝也沒有一絲的防備。
可以說吳三桂初期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清朝毫無準備,打了康熙一個措手不及。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起兵之初
畢竟吳三桂在上書請求撤藩前,尚可喜已經(jīng)連續(xù)十一年請求撤藩了,相對吳三桂而言,尚可喜是真心希望撤藩的。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打下湖南
而吳三桂又是和尚可喜同一代人,因而吳三桂遞交撤藩申請的時候,康熙自然將他視為和尚可喜一樣想法的人,自然不會做任何防備。
那么要是吳三桂真的聽從劉玄初建議呢?
清廷一看,吳三桂遲遲不肯申請撤藩,等于主動暴露自己的心跡,必然有所防范。
要是真如此,吳三桂初期能不能快速占據(jù)云貴川并拿下湖南,還真不好說。
至于第二條,立明朝宗室收攏人心,又是一個超級餿主意。
對于吳三桂以及其麾下將領而言,自己手上沾滿了朱家的血,這輩子注定和朱家人不死不休的,而且經(jīng)歷整個南明混亂時代,他們也不會相信立一個朱家后人就有人心的。
要是堅持立朱家后人,怕不是還沒起兵,就內訌了。
要知道吳三桂起兵并非其所愿,而是被部下裹挾的,不然也不會茍到六十一歲起兵,真當自己是劉邦了?
在康熙的撤藩設想里,只要吳三桂肯撤藩,吳家富貴是少不了的,難就難在吳三桂麾下幾十萬兵馬上,這些人,康熙是不會包圓的,這個難題只能交給吳三桂處理。
對于吳三桂麾下兵馬而言,自己跟著吳三桂東征西討是為了什么?還不是享受富貴嗎?
如今吳三桂可以拍拍屁股安享晚年,自己下半輩子卻毫無著落。
就好比一家公司里,大家一起創(chuàng)業(yè),好不容易盈利了,大家買車買房,以為一輩子就可以這么舒坦過下去。
可誰知另一家大公司要收購,但只收購業(yè)務,董事長繼續(xù)享受現(xiàn)在的地位,員工就地解散,這誰能忍?
而放在古代,這就是“嘩變”。
所以這就是吳三桂頭疼的地方,不撤藩,康熙就會下令征討,撤藩,自己怕不是自己先被麾下弄死。
就算自己愿意歸順,麾下也會想辦法裹挾讓自己叛變,比如尚可喜,提出撤藩后,就被部下聯(lián)合尚之信軟禁了。
就算真的撒手不管回到遼東,這幫人也會偽造書信牽扯到吳三桂,搞不好直接被康熙給斬了。
可見不管吳三桂愿不愿意,他鐵定不會全身而退,這也是為何吳三桂早不起兵,晚不起兵,偏偏拖到這個時候起兵的原因。
說實話,吳三桂是真的不想起兵的。
只是茍到現(xiàn)在沒法茍了,加上主動起兵總比被迫起兵好,這才豎起了大旗。
可見這幫人之所以要造反,不是為了反清復明,而是為了求富貴,吳三桂能守住一隅之地,自己子孫就永保封地,吳三桂要是登基稱帝,大家就是開國元勛。
若是按劉玄初的建議,弄個朱氏皇帝出來,這置吳三桂于何地?
撇開吳三桂弒殺永歷不說,就日后處理關系就是夠頭疼的,畢竟自己跟著吳三桂起兵的,到頭來大家身份是明臣還是吳臣呢?
至于吳三桂,已經(jīng)弒殺永歷一次,再立一個朱氏,難道主動去做曹操?深怕名聲不夠爛?。?/p>
可見劉玄初這個經(jīng)歷南明時代的人是一點沒有吸取南明內訌的教訓。
要是吳三桂真敢這么干,麾下將領的人心,怕不是丟了大半吧,還不如都團結在吳三桂麾下呢。
跳過劉玄初前兩條建議后,吳三桂勢如破竹,很快打到了湖南,接下來就是往哪進攻的問題。
一部分人認為立即率主力過江北上,學李自成直取京師,一部分則認為率主力沿長江南下截漕運,切斷清廷江南賦稅,占據(jù)半壁江山再說。
但不管怎么說,都是和劉玄初的建議一樣,“只宜進兵,不可茍安”。
可吳三桂卻在湖南猶豫了幾個月,給清廷調兵遣將布防的機會,也是劉玄初建議最值得爭論的一個地方。
問題是,當時吳三桂的情況,真的難以帶主力進攻了。
湖南屬于易攻難守的地方,拿下湖南后,需要的防御力量就要七萬余人左右,這還是湖南,除此之外,吳三桂還有云貴川老家需要防御駐守。
另一邊,清朝在度過初期的慌亂后,立即著手布置。
在吳三桂拿下岳州后不久,尚善等人已經(jīng)抵達江北,甚至一度壓著岳州吳軍打,此時的吳軍只能被動防御。
可見自拿下湖南之后,吳三桂短期內,已經(jīng)沒有再度進攻的精兵了,甚至現(xiàn)在的防御都很吃力,在沒有足夠的擴兵之前,主動進攻,無異于送死。
那要是梭哈一把,放棄老家,將主力大軍直接北上或者東進呢?
可以是可以,但沒有根據(jù)地的打法,豈不是和明末農民軍一樣,走流寇主義?即打一個地方補充一下,然后繼續(xù)打下一個地方。
從軍事角度而言,流寇打法不可取,畢竟容錯率實在太低,一次失敗就全軍覆沒,而且還沒有長期的后勤保障,一旦進攻失利,同樣也會面臨險境。
可以說,歷史上玩流寇主義的,基本都是農民起義軍,聚在一起本來就是活命。
但對于吳三桂而言,在有選擇的情況下,怎么可能玩流寇主義呢?就算他想梭哈一把,麾下將領也不會干啊,畢竟大家的妻兒老小都在老家呢,現(xiàn)在跟著吳三桂梭哈,家人還要不要了?
大家起兵是為了富貴而不是大義,要是吳三桂敢干,隊伍怕不是再次內訌。
所以此時吳三桂真正的想法就是和清廷邊打邊談,最好就是繼續(xù)待在云南,這也是很多人的想法,這也是吳三桂留在湖南幾個月不動兵的真正原因。
而后看康熙鐵了心要削藩后,這才決定稱帝,奪取天下。
盡管吳三桂最后失敗,但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吳三桂已經(jīng)做到了自己能夠做的做好的地方了。
長期經(jīng)營云南,成為自己的后勤和基本盤。
出其不意的造反,取得了不錯的先機,甚至還聯(lián)絡不少盟友,給予清廷最大的危機。
而在三藩之亂時期,吳三桂整個集團都是比較團結的,沒有出現(xiàn)南明內訌那樣的鬧劇,甚至比其他盟友都很好,可以說是清軍入關前后,所有反清勢力里,最團結的一個。
至于最后失敗,一來是年齡實在太大了,二來低估了清廷,更小看了岳樂,在盟友一個一個敗亡的時候,他也進入敗亡的階段。
可見,在真實的歷史線上,吳三桂的戰(zhàn)略還是遠遠優(yōu)于劉玄初的。
吳三桂敗在自己的年齡,敗在對手,并不是沒有聽從劉玄初的建議。
盡管在二月河《康熙大帝》里,劉玄初有“天下第一謀士”之稱,但畢竟是小說需要,當不得真。
而且要是劉玄初要是真的如此厲害,也不會在歷史上被埋沒,也不會先跟著劉文秀,后跟著吳三桂,還始終寂寂無名。
所以有些人說劉玄初如何如何厲害,吳三桂就是不聽劉玄初而敗之言等等。
殊不知劉玄當初的建議是有多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