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是如何誕生的?這場秋季社會實踐帶你沉浸式打卡感受。10月11日,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鐵北新城分校500多名學生踏上社會實踐之旅。在鳳凰印刷實踐基地,同學們深入了解跨越千年的印刷發(fā)展史、近距離接觸高科技印裝設備、自己動手制作“古籍”,了解一本書的誕生過程。在社會實踐中,同學們收獲頗豐,紛紛興奮地分享著心得與成長。
一鍵get姓氏名人,AI數(shù)字畢昇“現(xiàn)身科普”
上午9:00,同學們集結完畢,他們被分為4個隊列,共同開啟了這場秋季社會實踐之旅。
本次社會實踐由現(xiàn)代快報和江蘇鳳凰新華印務集團聯(lián)合打造,為鳳凰印刷實踐基地系列社會實踐項目。社會實踐設置鳳凰印刷文化博物館、沉浸式體驗館、紅色印跡館、研學文創(chuàng)館等四大主題展館,還準備了智能車間參觀、手工體驗等環(huán)節(jié),助力同學們“學有所獲、行有所成”。
從印刷術探源到中國傳統(tǒng)印刷技術的變遷,鳳凰印刷文化博物館內,孩子們將講解員團團圍住,聚精會神地了解著中國印刷技術的演變?!八未幸环浅S忻膱D,大家都知道嗎?”“《清明上河圖》”,同學們齊聲回答。通過一幅“移動”的《清明上河圖》,同學們了解到宋代的紙幣印刷知識。
印刷技藝的恢宏變遷,在數(shù)字技術的加持下躍然眼前。中國古代造紙術流程,被數(shù)字影像化,古人從切麻、打漿,到曬紙與揭紙的全流程栩栩如生?!皩⒓垙埰戒佋诨钭职嫔希米厮⑤p掃紙面,使墨跡轉移到紙上,壓力需均勻,避免紙張移位或墨色深淺不一……”博物館內,AI數(shù)字畢昇正展示著活字印刷的流程。
最令四(5)班丁昱然同學印象深刻的,要屬姓氏尋蹤板塊?!拔铱吹搅宋业男帐希c擊它還能看到這個字的字形演變過程?!庇浾唠S機點開“盧”姓,發(fā)現(xiàn)不僅能了解其字形演變過程、姓氏起源,解鎖姓氏卡片,還能一鍵get姓氏名人。如“盧”姓對應的姓氏名人就是唐代詩人盧照鄰。
丁昱然收獲頗豐,他還參加了饾版印刷、活字印刷等多款游戲,在收獲快樂的同時解鎖了新的知識。
虛擬世界覓文字源流,智能車間見印刷真章
沉浸式體驗館里,孩子們紛紛戴上VR眼鏡,在虛擬世界中開啟“鑄字為翼 跨越山海”的文化奇旅。
在虛擬世界中,孩子們變身“探險者”,在金鳳凰的帶領下,一路穿越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倫楔形文字、古印度哈拉本文字、中國甲骨文,領略印刷助力漢字傳承的恢弘史詩。
4K電影級畫質,讓不少孩子想要伸手觸摸。“我看到了一只鳳凰,帶領我們游覽了金字塔、云岡石窟等著名景點?!薄拔铱吹搅艘黄强照找碌墓虐捅葌愋ㄐ挝淖?、古埃及象形文字和中國的甲骨文等。”好玩又好看的沉浸體驗,讓小朋友們興奮地互相分享,不舍得離開。
虛擬空間中的文字,如何成為可讀的書籍?在智能車間,就能找到答案。“這是油墨的味道嗎?”“對,是書香的味道。”走進智能車間,看著正在運作的印刷機,孩子們停住了腳步。
四色、八色的印刷機,離線檢測印刷頁是否有不清晰的系統(tǒng),自動識別障礙物進行印刷紙張搬運的AGV小車……說起感受,三(4)班邱一航同學的回答是震撼,他參觀了書本被打印出來的全過程,印象非常深刻。
“同學們平時學習都會用《新華字典》,你們知道《新華字典》是怎么裝訂的嗎?就是你們眼前的這臺機器?!痹诠ぷ魅藛T的講解下,同學們興致勃勃地翻看精裝聯(lián)動線制作出的《新華字典》與課外讀物。
讓知識“可觸可感”,古法制書打造專屬“古籍本”
想要了解一本書籍的誕生,當然要親手完成一本書籍的裝訂。本場社會實踐為同學們準備了“古法制書”環(huán)節(jié),他們根據(jù)參觀學習的古法和現(xiàn)代制書工藝,動手完成了屬于自己的“古籍本”。
在體驗區(qū)內,同學們每人拿到了一套DIY材料。導師邊演示、邊講解著古法線裝書制作流程。將手中的棉線穿入塑料針孔,拿起書頁,沿著小孔從下面進針……“最后將上下兩個線頭打結鎖好邊,剪掉多余部分的線頭,古法制作線裝書就完成了?!甭犕曛v解后,同學們紛紛開始制作。15分鐘不到,人手一本的線裝書完成了。
三(6)班的于若晗同學認真地在制作好的線裝書封面上,寫下“日記”二字。“這是我第一次用針線做書,太好玩了。藍色的本子也非常好看,老師說這本書可以帶回去,我準備帶回去,作為自己的日記本。”
體育教師許禧也跟著孩子們一起感受古法制書,“體驗古人做書的感覺非常棒,孩子們也在動手實踐中增長了見識?!?/p>
現(xiàn)場還設置了幸運大抽獎,在游戲中,同學們可以隨機抽得文創(chuàng)周邊。學校三(7)班數(shù)學老師、副班主任田可欣和學生們開心地交流著社會實踐心得。在田可欣看來,“這里環(huán)境好,活動互動性強。小朋友能學到本領、玩到東西,還能收獲文創(chuàng)周邊,非常有意思?!?/p>
沉浸印刷天地,感受科技魅力。這趟社會實踐之旅,既是對綿延千年的印刷文明的深度探尋,更是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勞動實踐課。
現(xiàn)代快報/現(xiàn)代+記者 于露 袁永紅 戴明夷 劉惠勤/文 王玉秋晨/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