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高峰喜馬拉雅山其實不是天生就這么高的,還有東非大裂谷,明明現(xiàn)在是連綿的陸地,未來卻可能變成一片新海洋。這些聽起來很神奇的地質變化,其實都有著同一個關鍵,地球板塊的邊界。
很多人以為,一整塊硬殼、敲不碎也動不了的,是地球的巖石圈。其實不是這樣,由十幾個巨大的板塊拼合而成的,更像小朋友拼的大塊拼圖,就是它。這些板塊從來不會乖乖待著,它們的邊緣,才是真正熱鬧的地方?;鹕絿姲l(fā)、地震發(fā)生,還有山脈隆起、海溝形成,這些邊界上,集中著幾乎所有壯觀又劇烈的地質活動。
先說說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那種邊界,咱們叫它生長邊界。這里的板塊不往一起湊,反而慢慢往兩邊分開,縫隙里會冒出地幔里滾燙的物質,冷卻后,新的地殼就形成了。海里,連綿的洋中脊由這些新地殼堆成,這么一條就在大西洋中間,正悄悄把美洲和歐洲、非洲往兩邊推。陸地上,板塊分開的地方會裂出大溝,典型代表就是東非大裂谷,現(xiàn)在它還在以每年幾厘米的速度變寬,說不定幾百萬年后,一片新的海洋真的會在這里出現(xiàn)。
有造新的,自然就有收舊的,這就是消亡邊界。這里的板塊會往一起擠,像兩撥人朝中間走,總有一方,要做出讓步。如果是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碰到一起,密度大、重量沉的是大洋板塊,它會慢慢鉆到大陸板塊下面,沉回地幔里回收。這個過程中,深深的海溝會被壓在海底,一座珠穆朗瑪峰都能塞入馬里亞納海溝最深的地方,同時火山也會被引發(fā),這個過程,跟日本群島的形成分不開。要是兩塊都是大陸板塊,誰也鉆不動誰,那就只能硬碰硬,擠著擠著,地表被抬起來,高大的山脈就此形成,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撞了幾千萬年,結果就是喜馬拉雅山。
還有一種邊界特別特殊,既不造新地殼,也不收舊地殼,叫轉換邊界。這里的板塊,不像前兩種那樣分離或碰撞,像兩個并排走卻方向有點偏的人,只能互相蹭著水平滑動的,就是它們。這種滑動,不會是安安靜靜的,摩擦到一定程度就會突然錯開,地震就此引發(fā)。美國的圣安德烈斯斷層就是如此,地震經常在這里發(fā)生,火山噴發(fā)卻很少見,因為地幔物質沒有冒出來,只是板塊之間單純的摩擦生事。
可能有人會問,這些板塊這么重,到底是什么力量帶著它們動?現(xiàn)在科學界普遍認為,地幔深處的熱對流,是動力的來源。地幔里的物質,會因為溫度不同出現(xiàn)變化,熱的往上飄,冷的往下沉,一種循環(huán)的傳送帶就此形成。板塊就像放在傳送帶上的木板,底下的力量帶著它們慢慢移動,速度不算快,跟指甲生長的速度差不多,但積少成多,幾千萬年下來,徹底變了樣的,是地球的海陸分布和地形地貌。
我們看到的地球模樣,其實跟這些板塊邊界的活動息息相關。你看全球的火山和地震,板塊邊上是它們大多集中的地方,比如環(huán)太平洋那一圈,一會兒火山噴發(fā)一會兒地震,就是因為太平洋板塊在跟周圍的板塊互相擠、互相鉆。還有大西洋,以前可能根本不存在,板塊慢慢分開,才讓它長了出來,而太平洋則在慢慢變小,未來說不定新的陸地會由它變成。
地球更新自己的規(guī)律,其實就是搞懂板塊邊界后,能摸清的東西。它有自己的節(jié)奏,給地球添新地表的,是忙著工作的生長邊界。一邊回收舊物質、一邊撞出宏偉山脈和深邃海溝的,是消亡邊界,在旁邊調節(jié)板塊位置的,是轉換邊界。要是某個地方發(fā)生地震,或者看到關于喜馬拉雅山還在長高的新聞,你大概就能反應過來,哦,在工作的,又是板塊邊界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