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的盧米埃爾電影節(jié)大師課上, 童年對多數(shù)人是溫馨的回憶,于舒淇卻是家暴的循環(huán)。她平靜敘述“被父母打到大”的往事,卻拒絕將之定義為缺愛:“那是父母不懂教育,并非不愛?!边@種超越年齡的包容,或許正是她13歲輟學謀生時學會的第一課,在殘酷現(xiàn)實中尋找善意的微光。 16歲那年,經紀人的巧言令色讓她踏入模特行業(yè),被迫拍攝大尺度電影。這個決定成為她人生的重要分水嶺。當時縱橫黑白兩道的大佬柯俊雄以10萬臺幣將她招至麾下,繼續(xù)拍攝在臺灣風靡一時的大尺度電影。面對“靠脫上位是捷徑”的尖銳質問,她的回答清醒得令人心驚:“脫衣服能最快被人記住,這是現(xiàn)實。”這份直面欲望的坦誠,成為她在名利場中最后的鎧甲。 1997年憑《色情男女》榮獲金像獎最佳新人,本該是職業(yè)轉折點,卻成為新的困境開端。帶著獎杯返回,媒體標題仍毫不留情地標注“脫星拿獎”。行業(yè)偏見如影隨形,即使演技獲得專業(yè)認可,輿論仍固執(zhí)地將她釘在“艷星”的十字架上。最刺痛的時刻來自家人,年夜飯桌上,親人因她的寫真集失聲痛哭。她卻選擇與過去和解:“沒有那些經歷就沒有今天的我?!?/p> 三十年后重提爭議,她的笑容里帶著歲月沉淀的從容:“后悔是假的,但若重來可能不選這條路—,不過正因成功了,我不需刻意否認過去?!边@種與自我歷史達成和解的智慧,恰是她穿越惡意叢林的力量源泉。 舒淇口中的“惡意”,在普通人生活中同樣無處不在,可能是同事的冷箭,親戚的閑話,或是內心那個不斷質疑“你不行”的聲音。她的經歷成為一面鏡子:當她在偏見中筑起臺階,無數(shù)正在掙扎的普通人看到了可能性。那些想看你笑話的人,終會看著你走遠;那些砸向你的泥巴,確實可以成為成長的臺階。 正如她在大師課上傳遞的哲學:生活的惡意從不會缺席,但我們可以選擇凝視的方向。這條從荊棘中走出的花路,見證了一個女性如何將傷痛鍛造成鎧甲,把非議轉化為動力。在充滿評判的世界里,她最終用時間證明——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將成為加冕的勛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