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益峰
近日學校組織,研究生畢業(yè)十八年,導師裘老師的教授退休見面會,邀請當年的研究生,回去參加聚會。筆者從蒙古草原出發(fā),前往參加聚會,我們再次相聚在當年的研究室,談一談,說一說。再次重走當年的校園,看一看,回味一下。再次走進食堂,嘗嘗那熟悉的飯菜。
在會議室,所有的研究生同學,都對自己的工作狀態(tài)、生活狀態(tài)、思想狀態(tài),對導師做了詳細的匯報。所有的同學,工作都非常好,生活比較如意,多數(shù)都是大學教授、科研和設計單位的骨干,或者中層、高層領導,或者是從事機關行政工作。
筆者2000年參加高考,被華中農業(yè)大學風景園林系錄取,本科學習四年。2004年,考取國家公費資助碩士研究生,在華中農業(yè)大學,攻讀風景園林專業(yè)碩士,研究造園和相地方向。2007年碩士畢業(yè),前往北京工作,先后在清華大學城市規(guī)劃研究院、北京市古建研究院、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等單位工作,從事造園、建造和相地工作研究,先后擔任技術骨干、基層領導工作,負責過所里的工作。
研究生畢業(yè)十八年,大家再回母校。當年的研究生同學,大家一起重走校園,追憶研究生學習的時光。
當年碩士畢業(yè),工作都比較好,各奔前程,意氣風發(fā)。如今十八年過去,大家再次相聚,百感交集。
當年我們的專業(yè),當年是國家王牌專業(yè),考試難度極大,面試難度極大。每一個研究生,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精心培養(yǎng)出來的。后來的每一個研究生,發(fā)展都不錯,一半的同學,在各個大學做副教授、教授等工作。另外一半在各個科研單位、設計單位、央企、或者行政機構,從作為技術骨干、或者基層領導,或者中層、高層領導。
所有人的面相上,都非常相似,女生圓圓的臉蛋,男生方方的臉頰,眼神里都充滿了自信、智慧、光明、福氣、平和和陽光。
大家再次聚在一起,坐在當年討論圖紙的會議室,每個人介紹自己的這些年的工作經歷和生活情況。
1、華中農業(yè)大學簡介
華中農業(yè)大學,簡稱華農、華中農大,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重點大、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華中農業(yè)大學前身,是清朝光緒年間,由湖廣總督張之洞,于1898年創(chuàng)辦的湖北農務學堂。1952年,武漢大學農學院和湖北農學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學等6所綜合性大學農學院的部分系科組建成立華中農學院。1979年,經國務院批準列為全國重點大學,直屬農業(yè)部。1985年,更名為華中農業(yè)大學。2000年,由農業(yè)部劃轉教育部直屬領導。2005年,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行列。2017年,列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
學??傉嫉孛娣e482.51萬平方米,位列全國大學面積第一。共有?7位院士?,包括1位中國科學院院士、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和1位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分別是: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fā)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煥春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鄧秀新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梅林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獻龍教授。
開設本科專業(yè)67個;擁有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7個,碩士專業(yè)學位授權類別18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5個,博士專業(yè)學位授權類別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5個;有教職工3022人,其中教師1701人;全日制在校學生34048人,其中本科生19451人,碩士生10418人,博士生3747人,留學生432人。
華中農業(yè)大學,位于武漢武昌區(qū)獅子山腳下,獅子山,東西走向,長約2800米,最高海拔78米,因山形似俯臥的獅子得名。獅子山為古老的地理地名,為風水喝形所得的名字。筆者當年在此學習七年,攻讀本科和碩士學位,這里是智慧和光明開啟之地。
華中農業(yè)大學,面積非常龐大,占地面積7500畝,位居全國之首。
華中農業(yè)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重點大、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學校共有?7位院士?,包括1位中國科學院院士、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和1位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當年的師兄弟,一邊重走校園,一討論這些年的專業(yè)工作心得。
陽光、積極、熱情、開朗、智慧、自信,充滿了福氣,這是當年我們的研究生群體,身上自然散發(fā)的共同特征。
2、風景園林專業(yè)
華中農業(yè)大學風景園林專業(yè),是農業(yè)部和湖北省重點學科,有教授7名、副教授16名,專業(yè)教師三四十人,是一支學緣結構多樣、年富力強的教學科研隊伍,一直致力于從生態(tài)、文化、社會以及中國優(yōu)秀園林傳統(tǒng)的繼承與發(fā)展等視角綜合進行城市各類型綠地和城鄉(xiāng)自然資源的規(guī)劃設計、保護利用的研究與實踐。
3、研究生的生活回憶
當年的校園生活非常愜意,沒有任何經濟壓力,研究生時候,學費一萬元,是國家公費全額資助。研究生獎學金,一年有一萬左右,基本生活無憂。另外系主任安排我在湖北工程學院,做代課老師,教授古代建筑歷史、古代造園史等專業(yè),一節(jié)課報酬是80元,一上午四節(jié)課320元,一周兩次課,一年有一萬多的收入。
另外系主任,每年暑假,安排我們3位男研究生,帶著成人教育的大學生,前往黃山、安徽徽州等地,繪畫實習20天,負責教授水彩、水粉、鋼筆畫等課程,一次收入1500多。
筆者自小歲叔叔學習地理風水之術,還經常私下為人擇日,相地技術,東家隨緣給我紅包,一次收入200-500元不等。
研究生學習,經濟基礎非常充裕,所以生活比較寬松,非常有利于學習,有利于研究和思考。
當年的所有研究生同學,都是經過嚴格篩選,腦瓜子過硬的人。所有的同學,都是勤奮、好學,喜歡鉆研,喜歡思考的人,經過國家和導師的精心培養(yǎng),最后走上全國各地的重要工作崗位。
畢業(yè)十八年,華中農業(yè)大學,風景園林系碩士研究生,再次相聚。
我們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大學,當年是國家王牌專業(yè),非常難以考上,所以男生比較少,女生比較多。后來的工作單位,多數(shù)都是如此,女生太多太多,男生非常少見。
4、大學七年,嚴格的繪畫訓練,對于研究地理風水,打下扎實的基礎功底
研究生三年,非常充實,不斷在圖書館、研究室、大學講臺、帶實習、為人相地擇日的道路上,奔波,一刻沒有停止。在華中農業(yè)大學七年,本科時候,學習了70多門課程,研究生學習了30多門課程。
我們屬于風景園林專業(yè),水彩、水粉、風景和建筑鋼筆畫,是專業(yè)的核心基本功,7年不間斷的訓練,非常嚴格,讓我畢業(yè)后,在北京參加單位的筆試繪畫考試,如魚得水,手到擒來,每次都是名列第一,所以才能進入國家王牌科研和設計單位工作。
大學七年的學習,其中對我,后來的相地工作,影響最大的當屬于長期的、嚴格的繪畫訓練。筆者長期的水彩、水粉和鋼筆畫的訓練,所得到的聯(lián)想能力,對細節(jié)、光影的觀察能力,對結構的把握能力,對風景自然和水流畫面的捕捉能力,這是地理風水的核心基礎素質,是多數(shù)地理先生,很難掌握的關鍵核心技術。
筆者的地理風水技術,在核心進展方面,得到青海海東的活佛、喀爾喀漠北蒙古活佛,以及中原神婆的指點,得以突飛猛進。其中核心技術,與大學時候受到的非常嚴格的繪畫訓練,有密切的關系,這些相地相宅的核心思路,與繪畫工作,非常相似。這些繪畫訓練,對于我掌握地理風水這些技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基礎作用。
再次回到當年上課學習,當年每天復習16個小時,堅持一年,備考碩士研究生的教師。依然有很多大學生,在埋頭苦學,備考研究生。
再次回到我們當年學習的第一教學樓、第二教學樓、第三教學樓,感受一下大學的氣息。
再次回到當年的教室,回想當年無數(shù)的講師、無數(shù)的教授,給我教授知識的場景。
5、筆者的研究生工作,長期就是研究相地技術
筆者當年攻讀的是,我國著名古建造園專家,裘鴻菲教授的碩士研究生。研究生的培養(yǎng),是導師負責,眾多教授、副教授,一起共同培養(yǎng)的模式。系里有大量全國著名的造園專家教授,他們學識淵博,功夫扎實,跟隨他們的學習,是讓人永遠難以忘懷的重要人生過程。
當年,我的研究生考試成績,非常突出,大概成績,是英語62分,政治68分,繪畫105分,設計繪圖是110分,總分345左右。當時的錄取分數(shù)英語是40分左右,政治是50分左右,總分是280分左右。筆者的考試成績,遠遠超過錄取線,為國家公費資助攻讀的碩士研究生。
裘老師,對我的指導非常認真,口傳心授,以身作則,每次都是促膝長談,傳授專業(yè)技術和經驗。裘老師,出生于上海的知識分子家庭,受過嚴格的大學和研究生、博士學習訓練,是一個性格寬厚、學識淵博、充滿智慧、擅長以柔克剛,擁有像海洋一樣的大智慧的智者。
我記得,與她的見面第一次,是在她的家里,她給我推薦,并且詳細講解的,要求我反復閱讀的造園典籍,就是計成的《園冶》。裘老師,平常談話過程中,經常引經據(jù)典,喜歡引用《園冶》的經典術語: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所以同學們,也尊稱她為:裘天開。
筆者碩士研究生,第一次與導師見面,導師推薦要求刻苦鉆研的典籍就是,明代相地學家、造園學家計成所著《園冶》。
《園冶》開篇,第一篇,就是講述如何相地選址,這與筆者自小學習的地理風水之術,曲同之妙。
《園冶》,是中國古代造園專著,是明末造園名家計成所著,是中國第一本造園藝術理論的專著。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成稿,崇禎七年刊行,全書論述了相地、立基、宅園、營建的原理和具體手法。
計成,字無否,明代相地學家、造園學家,江蘇蘇州吳江縣人,生于明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計成精通繪畫、相地、能詩善畫,以畫意造園,他主持建造了三處當時著名的宅院相地、選址和規(guī)劃,分別是常州吳玄的東帝園、儀征汪士衡的嘉園和揚州鄭元勛的影園。
筆者研究生三年時間,專注造園相地選址研究,在導師的帶領之下,查閱和研究了大量的古代造園典籍和造園史料,包含明十三陵的相地選址和營造、清東西陵的相地選址和營造、清代頤和園的相地選址和營造、清代避暑山莊的相地選址和營造、明清紫禁城的相地選址和營造、宋代皇家宅院艮岳的相地選址營造、漢代建章宮西北的太液池的相地選址營造、隋唐洛陽城的西苑的相地選址營造等等,這些皇家造園建房,其中的選址、相地和營造,有非常浩瀚的資料記載,這些史料陪伴了我三年的碩士研究生的學習生涯,也為以后的地理風水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基礎理論研究。
大家一起在此重游當年的實習基地,再聽當年的研究生導師,講一講造園理論的奧妙。
與自己當年的碩士生導師,裘老師合影。
將軍不下馬,各自奔前程。
感恩當年研究生經歷,感恩導師的辛苦付出,讓我們的一生,更加光明。
結語
研究生學習,所有導師,所傳授和散發(fā)的包容、淵博、勤奮、努力、鉆研,口若懸河的表達,以及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等等,這些正面積極的思想和觀念,影響我們一輩子,指導我們的人生,無論多大風雨,無論遇到多么坎坷,都會繼續(xù)向前,勇往直前。
任時光匆匆流逝,你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種在心中的信念,絲毫未減。
我們的努力,不是為了批駁別人、改變別人、超越別人,而是為了發(fā)現(xiàn)自己、改變自己、超越自己。
三年的研究生學習,以及我們終身的努力前行,我們一直跟著光明,靠近光明,最終我們就是為了尋找光明,我們最終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大光明的境界。
短暫的相聚,然后大家繼續(xù)分開,各奔前程,朝著自己心中的理想,繼續(xù)前行。賦詩一首:
今日一別,江湖路遠,各自珍重。
他日相逢,必當把酒言歡,再續(xù)前緣。
陳益峰,湖北武漢,2025年農歷八月。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