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3 日凌晨 3 時 18 分,成都天府大道南段的夜色被刺耳的碰撞聲撕裂。31 歲的鄧某某駕駛小米 SU7 沿天府大道由北向南行駛,先與前方同向轎車發(fā)生碰撞,隨后失控越過中央綠化帶,車身瞬間燃起熊熊大火。
這場事故最終以駕駛員死亡告終,而多位路人奮力施救卻打不開車門的細節(jié),讓 “電子門把手” 成為輿論焦點。
“當時就聽見‘砰’的一聲巨響,轉(zhuǎn)頭就看見那輛車冒黑煙了。”
目擊者陳先生的行車記錄儀記錄下揪心一幕:SU7 停在對向車道中央,車頭冒煙,主駕駛車門緊閉。
最先停車救援的是三位途經(jīng)的貨車司機,他們輪番拽拉主駕駛位門把手,半隱藏式的把手雖未脫落,卻始終紋絲不動。
“我用腳踹了十幾下,門把手連彈都沒彈出來?!?/p>
參與救援的貨車司機李師傅回憶,當時車身外觀并無明顯變形,車窗也保持完整,但無論怎么發(fā)力,車門都像被焊死一般。
很快,七八位路人陸續(xù)加入救援,有人找來石塊砸窗,有人從車里取出滅火器噴射,但 SU7 的車窗玻璃異常堅固,直到有人拿來修車用的錘子,才在兩分鐘后砸開主駕駛車窗。
然而此時車內(nèi)已燃起明火,濃煙順著破窗處涌出,嗆得救援者無法靠近。一位試圖伸手夠車內(nèi)把手的路人,手臂被飛濺的玻璃劃傷,鮮血直流卻仍未觸及解鎖裝置。
“火躥得太快了,剛砸開窗,火苗就從空調(diào)口冒出來了?!?李師傅的聲音里滿是無奈。
凌晨 3 時 35 分,消防人員抵達現(xiàn)場,水槍噴出的泡沫迅速壓制住明火,但車門依舊無法打開。
最終消防員動用液壓鋸,耗時十分鐘才將車門破拆,而駕駛座上的鄧某某已無生命體征。事后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通報顯示,鄧某某涉嫌酒后駕駛,事故具體原因仍在調(diào)查中。
這場失敗的救援,讓小米 SU7 的電子門把手設計陷入爭議。
現(xiàn)場視頻顯示,即便車身焚燒嚴重,車門外觀仍保持完整,未出現(xiàn)傳統(tǒng)事故中常見的門框變形景象?!皢栴}就出在電子解鎖上?!?/p>
從事汽車維修十五年的張師傅解釋,小米 SU7 采用的半隱藏式電子門把手,依賴車載電路驅(qū)動解鎖,一旦碰撞導致斷電,外部便無機械解鎖機構可用。
小米客服曾表示,車輛檢測到碰撞信號會自動切換至機械解鎖模式,且車內(nèi)設有應急拉手。但這一設計在實際救援中遭遇尷尬:
當駕駛員昏迷失去操作能力,外部救援者即便砸破車窗,也難以在濃煙和火焰中快速找到隱藏的應急拉手。
參與救援的陳先生證實,他砸開窗后曾試圖摸索車內(nèi)解鎖裝置,但高溫和濃煙迫使他不得不撤離。
更關鍵的是,碰撞發(fā)生時車輛的自動解鎖功能并未生效。清華大學汽車系博士張抗抗指出,正常情況下,安全氣囊觸發(fā)信號會通過 CAN 總線聯(lián)動車門解鎖,但極端碰撞可能導致中央計算單元或通訊系統(tǒng)受損,使解鎖指令無法傳遞。
而小米 SU7 未在車外設置備用機械解鎖機構,進一步堵死了救援通道。
這起悲劇并非個例。
今年 3 月安徽銅陵的小米 SU7 事故中,同樣出現(xiàn)車門鎖死導致人員傷亡的情況。
數(shù)據(jù)顯示,配備電子門把手的車型在碰撞中車門解鎖成功率僅為 67%,遠低于機械門把手 98% 的成功率。
業(yè)內(nèi)人士透露,為追求科技感和設計簡約,包括小米在內(nèi)的多家車企犧牲了機械冗余設計,卻未建立完善的應急保障機制。
監(jiān)管層面已開始行動。
今年 9 月工信部發(fā)布的《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征求意見稿明確規(guī)定,每個車門必須配備外部機械釋放功能,確保斷電后無需工具即可打開。
但該標準要到 2027 年 7 月才正式實施,在此之前,市面上多數(shù)新能源車型仍存在類似安全隱患。
10 月 14 日,小米汽車官方尚未就此次事故的車門解鎖問題作出回應。
天府大道旁的事故現(xiàn)場已清理完畢,但殘留的燒焦痕跡仍在警示:當智能汽車追逐性能與科技的同時,不應讓最基礎的安全保障成為短板。
正如參與救援的李師傅所說:“再快的加速,也比不上一扇能及時打開的車門重要?!?/p>
原創(chuàng)不易,感謝點“贊”+“推薦”,并“分享”給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