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guān)注”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內(nèi)容均引用權(quán)威資料,結(jié)合個人觀點進(jìn)行撰寫,文末已標(biāo)注文獻(xiàn)來源,請知悉!
《——【·前言·】——》
說起中國歷史上能掐會算的奇人,諸葛亮和劉伯溫肯定能排進(jìn)前三。一個在三國亂世中輔佐劉備三分天下,一個在元末明初幫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
洪武年間,這位幫朱元璋奪天下的功臣路過成都武侯祠時,提筆在墻上寫下14個字,自認(rèn)為說出了一個千古真理。
可誰料到,手下人拆開門匾,后面藏著的12個字,把劉伯溫驚到當(dāng)場下跪。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個自負(fù)的帝師
洪武年間的一個秋天,劉伯溫從京城辦完差回來,路過成都。
他當(dāng)時已經(jīng)是朝廷重臣,幫著朱元璋打下了整個天下,心里多少有些傲氣。走到武侯祠門口,看見那塊"漢丞相諸葛武侯祠"的大匾額,他停下了腳步。
劉伯溫年輕時就讀過諸葛亮的事跡,對這位前輩的才能一直是認(rèn)可的。赤壁之戰(zhàn)那會兒,諸葛亮借東風(fēng)燒曹操的船,這事確實厲害。
后來在五丈原,據(jù)說他還擺了七星燈陣想給自己續(xù)命,雖然沒成功,但這份本事已經(jīng)讓人佩服了。
進(jìn)了祠堂,劉伯溫看著墻上密密麻麻的題詞,都是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留下的贊美詩句。
他走著走著,心里卻越來越不是滋味。這些詩句說得好聽,什么"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什么"三顧頻煩天下計",字字都是吹捧。
劉伯溫站在諸葛亮的塑像前,腦子里突然冒出一個念頭:諸葛亮確實有本事,可說到底,他輔佐的劉備只是占了三分天下中的一份,蜀漢還是最弱的那個。
而自己呢?輔佐朱元璋從一個窮和尚變成了大明皇帝,一統(tǒng)江山,趕走了蒙古人,這功勞難道不比諸葛亮大?
他覺得歷史對諸葛亮的評價有些過高了,后人只看到了那些神乎其神的傳說,卻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成敗論英雄的話,三分天下和一統(tǒng)江山,孰輕孰重?
諸葛亮的名聲太大了,大到讓人覺得他是不可超越的神,這讓劉伯溫很不舒服。
14個字寫下的狂妄
劉伯溫在祠堂里轉(zhuǎn)了一圈,最后走到了正殿的墻壁前。
他拿起筆,在墻上工工整整寫下了14個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
寫完這14個字,劉伯溫放下筆,退后幾步看著自己的字跡。他覺得這話說得太對了,一點毛病沒有。
諸葛亮再厲害,也只是幫劉備拿下了三分之一的地盤,而且蜀漢后來還是被滅了。
自己幫朱元璋打下了整個天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全都?xì)w了大明。這不是明擺著的事實嗎?
隨從們看著這行字,心里多少有些忐忑。在武侯祠里寫這種話,總覺得不太合適。
武侯祠是歷朝歷代官員百姓都要來拜祭的地方,這樣公開說自己比諸葛亮強(qiáng),會不會有點不妥?
劉伯溫倒是一點也不在意。他覺得自己說的是實話,實話有什么好怕的?歷史就是歷史,功績就是功績,不能因為諸葛亮名氣大就不讓人說真話。
他在祠堂里又待了一會兒。臨走的時候,他突然心血來潮,指著門口的那塊大匾額說:"把這塊匾拆下來,我看看后面寫的什么。"
隨從們愣了一下,不明白為什么要拆匾。劉伯溫也說不清楚,就是突然有這個念頭。
幾個隨從小心翼翼地把那塊沉重的匾額取了下來。
匾額的背面果然有字,而且字跡還很清晰。隨從擦掉上面的灰塵,湊近一看,臉色突然變了。
12個字讓功臣跪地
匾額背面寫著12個字:"我知后世有你,你知后世何人"。
字是用小篆寫的,筆力蒼勁,一看就是很多年前刻上去的。最要命的是,落款寫的清清楚楚:諸葛亮!
隨從們拿著匾額,手都在發(fā)抖。他們看看匾額上的字,又看看剛才劉伯溫在墻上寫的那14個字,整個人都傻了。
這是什么情況?諸葛亮在幾百年前就知道會有劉伯溫來武侯祠題詩?還提前準(zhǔn)備好了回應(yīng)?
劉伯溫聽到隨從的驚呼,快步走過去??吹侥?2個字的瞬間,他整個人站在那里一動不動。
"我知后世有你,你知后世何人"。這12個字的意思太明白了:
我諸葛亮能預(yù)知你劉伯溫會來,那你劉伯溫呢?你能預(yù)知在你之后還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人物嗎?
劉伯溫一下子尷尬至極。他剛才寫的那14個字,現(xiàn)在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笑話”。
他自以為自己比諸葛亮強(qiáng),可人家?guī)装倌昵熬椭浪麜?,會說什么話,還提前準(zhǔn)備好了回應(yīng)。這份神機(jī)妙算,這份看透未來的能力,他劉伯溫有嗎?
他想起了一些傳說。諸葛亮死后,鄧艾帶兵攻入蜀地,在一處地方挖出了一塊石碣,上面刻著幾句話,正好預(yù)言了鄧艾會來。這事他以前當(dāng)故事聽,現(xiàn)在想想,也許不是空穴來風(fēng)。
劉伯溫的雙腿突然軟了。他跪在了地上,對著諸葛亮的塑像磕了三個響頭。嘴里還不停地說著"慚愧,慚愧"。
剛才還意氣風(fēng)發(fā)的劉大人,現(xiàn)在像個做錯事的孩子,跪在地上不敢抬頭。
他那14個字寫的是事實,三分天下和一統(tǒng)江山確實有差別??芍T葛亮的12個字問的更深:你能預(yù)知未來嗎?你能看透命運嗎?
劉伯溫跪在地上,腦子里亂成一團(tuán)。他突然明白了一件事:功績再大,也只是一時的。真正厲害的人,看的不是眼前的成敗,而是能看透時間里的規(guī)律。
諸葛亮為什么能預(yù)知他會來?不是因為諸葛亮?xí)ㄐg(shù),而是因為他太了解人性了。
他知道后世肯定會有自負(fù)的人來武侯祠,肯定會有人不服氣,會寫出類似的話。這12個字不是專門給劉伯溫準(zhǔn)備的,而是給所有自負(fù)的后來人準(zhǔn)備的。
一場尷尬帶來的反思
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建立了大明,這份功勞確實了不起,可他真的比諸葛亮強(qiáng)嗎?
諸葛亮在五丈原擺七星燈想續(xù)命,沒成功??伤雷约簳?,知道蜀漢最終會敗,還是拼盡全力去做。這份“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劉伯溫問自己有沒有?
他幫朱元璋打天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看準(zhǔn)了朱元璋能贏。如果當(dāng)初就知道會輸,他還會那么拼命嗎?
祠堂外面的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劉伯溫終于站起身,他讓隨從把匾額重新掛好,自己又走到墻邊,看著自己寫的那十四個字。
他想了想,拿起筆,在那十四個字旁邊又寫了一行小字:"伯溫慚愧,武侯高明。"
寫完這行字,他深深吸了一口氣。這次武侯祠之行,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
人不能太狂。你今天站在山頂,覺得自己天下無敵,可你不知道明天會不會有人爬得更高。
你嘲笑前人只有“三分天下”,可你不知道后人會不會嘲笑你只有“一統(tǒng)江山”的本事,卻沒有看透人心的智慧。
劉伯溫離開武侯祠的時候,夜色已經(jīng)很深了。他走得很慢,隨從們遠(yuǎn)遠(yuǎn)跟著,不敢靠近。
他們知道,今天這件事對劉大人的打擊很大。一個自認(rèn)為很厲害的人,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在某些方面差得太遠(yuǎn),這種感覺不好受。
劉伯溫從那以后變得低調(diào)了很多。他在朝廷里還是那個劉伯溫,該出主意出主意,該辦事辦事,可他不再說自己比古人強(qiáng)了。
他開始更多地讀史書,研究那些古代名臣的成敗得失,不是為了比較誰更厲害,而是為了學(xué)習(xí)他們的智慧。
洪武八年,劉伯溫病逝。他走的時候很平靜,沒有留下什么豪言壯語。倒是在他的遺物里,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本筆記,上面抄著很多諸葛亮的話。
其中有一頁,單獨抄著那十二個字:"我知后世有你,你知后世何人?"
下面是劉伯溫自己的批注:"武侯此言,警醒后人。功名再大,不過百年身后事。能看清自己位置者,方為智者。"
《——【·結(jié)語·】——》
劉伯溫在武侯祠的這場尷尬,說到底就是一次自我教育。
他寫了14個字想要顯擺,結(jié)果被12個字給懟了回來,場面確實挺尷尬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歷史上厲害的人多了去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價值!
參考信息來源:
1. 《明史·劉基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2. 《諸葛亮評傳》,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
3. 《成都武侯祠志》,四川人民出版社
4. 《明代名臣傳記資料匯編》,國家圖書館古籍文獻(xiàn)研究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