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潭臥伏龍 ,離堆嵐鎖峽”
進入都江堰景區(qū)后
直行300米就會遇見一處
三面臨水、殿宇巍峨、結構精巧
的古典建筑群
這里藏著諸多歷史與故事
千萬不能錯過
伏龍觀現(xiàn)有殿宇三重,系清同治年間重修。整個建筑為歇山屋面,建筑群不強調中軸線,沿縱深方向,依地勢逶迤而上。
前 殿
拾階而上,前殿正中有一尊造型簡潔古樸的李冰石像,1974年在都江堰渠首魚嘴附近外江河床出土,為東漢建寧元年雕造。
石像兩袖和衣襟上有隸書題記三行,中行為“故蜀郡李府君諱冰”;左袖為“建寧元年閏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椽”;右袖為“尹龍長陳壹造三神石人珍水萬世焉”。1996年經(jīng)國家文物局專家組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李冰石像一側,是一尊殘缺的石像。只見其長衣寬袖,腰間束帶,雙手持鍤而立,為東漢晚期雕造,1975年在都江堰渠首魚嘴附近外江河床出土。經(jīng)考證為“三神石人”之一。
另一側展陳有極富濃郁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的石刻水塘、石馬、石俑,似將都江堰建成后農田自流灌溉的繁榮景象再現(xiàn)。
此外,前殿后壁還有民國27年繪制的《都江堰渠首鳥瞰圖》,其下為晚清四川按察使、成都知府黃云鵠題寫“川西第一奇功”六字,再往下是一個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模型。
二 殿
前殿到二殿間天井,左右兩棵百年紫薇。每年夏季花浪涌動,襯著古樸的殿宇,不禁讓人想起“庭前紫薇初作花,容華婉婉明朝霞” 的贊語。
沿著石階徐徐向上,是沉浸式的水利工程展覽館,有關于都江堰的種種,在這里娓娓道來。恍惚間,讓人置身于“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盛景之中。
其間有一“明龍紋鐵爐”,原在中興鎮(zhèn)上皇觀,名飛龍鼎。設計優(yōu)美,制作精巧,是不可多得的古代鑄造珍品。1996年國家文物局鑒定專家組鑒定為:明代早期鑄造鐵爐,更名為“明龍紋鐵爐”。
三 殿
三殿與二殿有回廊相連,每一處盡顯古韻之美。殿后的觀瀾亭和懷古亭是飽覽古堰秀麗山水的清涼寶地。
與此同時,據(jù)說整個伏龍觀內就有461條龍,或在屋檐、梁柱、牌匾上......來的時候不妨找找看~
兩千多年前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率眾在玉壘山鑿開了一道引水口,因形似瓶口且巧妙控制著內江進入成都平原的進水量,故稱“寶瓶口”。被鑿開的小部分山體與玉壘山分離,人們就稱其為“離堆”。
▲圖源:川游不息
伏龍觀就雄踞于號稱“中流砥柱”的離堆之上,其三面臨水,殿宇巍峨是一座結構精巧的古建筑群。
▲圖源:川游不息
伏龍觀原為“范賢館”,始建于西晉末年,是李雄在奪得蜀郡后,為報答幫助他奪取政權的蜀中賢士范長生而修建的。
北宋初年,人民緬懷治水英雄李冰父子,大興土木,擴建殿宇,因襲李冰父子降龍治水的民間傳說改“范賢館”為“伏龍觀”。
▲圖源:川游不息
此外,當年李冰開鑿寶瓶口,留有一塊未鑿去的巖柱,與離堆相連,形如象鼻。位置在伏龍觀下方,寶瓶進水口右側,名為“象鼻巖”,千百年來一直與都江堰風雨相守。
直至1947年,一場大洪水沖擊而來的大樹重重撞在象鼻上,致使象鼻坍毀。
▲清代末年離堆“象鼻”/ 圖源:都江堰發(fā)布
除了大殿前的開闊石階,伏龍觀還藏了一處狹而窄的隱秘出入口,名:花洲棧道,近距離觀岷江水的絕佳位置。
閑步其間,猶在畫中游。就如清代彭洵《灌記初稿》中描述的那樣:“寶瓶口外,浪花如雪,銀山倒卷者為花洲?!?/p>
▲秋冬季節(jié)伏龍觀觀岷江水色
除了水靈妹提到的這些
伏龍觀里可還有不少重要文物及神秘傳說
趕緊來探尋吧
【聽說 都在看】
贊一下再走呀~比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