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擺手舞是凝聚家族的文化紐帶,是流淌在土家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
【人物名片】彭書珍:土家族擺手舞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群山之間,有一座被譽為“土家族文化活化石”的古村寨——雙鳳村。每當夜幕降臨,篝火燃起,鑼鼓聲和悠揚的山歌便會穿透靜謐的山谷,村民們圍成一圈,跳起一種獨特的舞蹈:手腳順拐,膝蓋微顫,步伐穩(wěn)健而充滿古意。
——承載著一個民族的記憶與信仰,這便是土家族擺手舞。
在人群中,一位神采飛揚的領舞者,她是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土家族擺手舞代表性傳承人彭書珍。
彭書珍曾經(jīng)走出大山,又選擇回到大山。擺手舞不僅牽系著她記憶里對祖先的崇拜敬仰,也寄托著她對未來傳承推廣土家族文化的理想愿景。
祖先智慧
“我是從小五六歲就開始跟著大人后面跳擺手舞?!痹谂頃涞耐暧洃浝?,一直踏著擺手舞的節(jié)奏。在土家族聚居的村寨里,舞蹈并非舞臺上的表演,而是生活日常本身。大人跳,孩子就跟在后面學,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傳承,如同學習走路和說話。
1984年,一場全民擺手舞比賽在和平鄉(xiāng)舉行,當時年僅9歲的彭書珍,跟著大人一同參賽,在熱烈的氛圍中盡情舞動。那種全民參與、歡欣熱鬧的場面,彭書珍仍記憶深刻。
在彭書珍成長的雙鳳村,7個半寨的人同屬一個家族,擺手舞是村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年正月初三到十五的舍巴節(jié),更是熱鬧非凡。
“白天,村民們祭祀祖先;夜晚,大家圍坐在篝火旁,唱山歌、打溜子、跳擺手舞、跳毛古斯舞,上到七八十、下到三五歲,每個人都能參與其中?!背松岚凸?jié),在端午節(jié)等重大節(jié)日時,村民也會聚集在一起,用這些民俗活動歡慶佳節(jié)。
擺手舞是凝聚家族的文化紐帶,是流淌在土家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正是在這樣濃郁的民俗環(huán)境中,擺手舞的每一個動作、每一段鑼鼓點,都深深烙印在彭書珍的記憶里。對她來說,擺手舞遠不止是娛樂,更是土家族文化的鮮活載體。
“土家族是一個祖先崇拜的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擺手舞便成為記錄祖先生活場景、傳遞民族智慧的重要方式?!迸頃湔f,舍巴節(jié)是一年農(nóng)事完畢、新歲伊始之時,老人們通過跳擺手舞告訴晚輩四季該如何勞作,讓民族的生活經(jīng)驗得以代代相傳。
舞蹈,源于生存,成于文化。順拐、同邊手、膝蓋微蹲、走橫步……擺手舞中,這些在外人看來有些“笨拙”的姿態(tài),在彭書珍看來,實則蘊含著祖先的生活智慧。
“土家族都是傍山而居,所以路很窄。為什么要順拐?你就是得順著手,同手同腳,才方便在狹窄的山路上,抓著樹枝、石頭橫著行走,而且要保持下盤穩(wěn),才不會掉下懸崖?!迸頃湔f。
彭書珍介紹,擺手舞中區(qū)分了“大擺手”與“小擺手”——前者以祭祀、戰(zhàn)爭、遷徙為主題,在湖南龍山縣一代流傳較廣,表演時會結(jié)合演唱梯瑪歌進行祭祀;后者則集中于雙鳳村等地,以勞動和生活場景為核心,“在雙鳳村,我們傳承的13個動作,大多直接模仿插秧、收割、牛耕等生產(chǎn)活動動作”。彭書珍說。
雙鳳村,游客參與跳擺手舞。
“雙軌”傳承
隨著時代巨變,古老的傳承方式面臨嚴峻挑戰(zhàn)。彭書珍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爱攰蕵贩绞饺找尕S富,短視頻、游戲等吸引了大量年輕人的注意力。村里的小學取消,孩子們都到城里的中心小學去上學,只有假期才回家,節(jié)慶民俗活動也不似以往氛圍濃厚,導致年輕人學習和參與跳擺手舞的時間減少,這給擺手舞的傳承帶來了不小的困難。”
更現(xiàn)實的困境則是缺乏經(jīng)濟保障。她提及自己的師傅田仁信,當年因傳授舞蹈而被視為“不務正業(yè)”,“若文化傳承無法與生計結(jié)合,僅憑熱情難以維系”。彭書珍認識到,必須為擺手舞找到在當代社會生存下去的土壤。
面對困境,彭書珍選擇了主動求變。2009年,她從北京返回家鄉(xiāng),于2010年成立公司,立志推廣民族文化。她在雙鳳村集結(jié)了一支隊伍,組織村民向外來游客、領導專家展示土家族文化。
她帶領隊伍前往多地參加擺手舞傳承推廣活動,走進鄉(xiāng)鎮(zhèn)村寨、留守學校等多個場合教擺手舞,積極開展文化交流。2024年,彭書珍成為土家族擺手舞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在這個過程中,面臨的諸多挑戰(zhàn)也引發(fā)彭書珍的思考:“擺手舞作為原生態(tài)舞蹈,動作隨性,沒有嚴格的幅度要求,缺乏傳統(tǒng)舞蹈的美感,這讓一些追求舞蹈規(guī)范性的研究者產(chǎn)生疑問。”
是固執(zhí)于原汁原味,還是為了傳播而創(chuàng)新?如何在保留原生態(tài)與嘗試做創(chuàng)新之間找到平衡,是彭書珍一直思考的問題。若保持擺手舞的原生態(tài)和隨性,缺乏程式化的“美感”,則難以吸引外界受眾;若過度改編創(chuàng)新,又會喪失其靈魂。
經(jīng)過反復考量,彭書珍決定推出兩套動作:對普通游客,她編創(chuàng)了歡快、簡單、融入新鮮動感元素的動作,搭配相關(guān)音樂,增強互動性和趣味性;面向?qū)<覍W者,則完整保留擺手舞的原生態(tài)和本真性。
這種“雙軌制”傳承,既守住了文化的根脈,又打開了市場的大門。
《文史博覽·人物》2025年第9期 《彭書珍:土家族擺手舞的新生》
跳向未來
文旅融合的路徑也為擺手舞注入了新的活力。2023年,雙鳳村與專業(yè)旅游投資公司合作,引入了市場運營機制,組建了20多人的演藝隊伍,村民通過表演獲得收入,擺手舞從愛好變成了有價值的事業(yè),既解決了傳承人的生存問題,又壯大了傳承隊伍。
在彭書珍的努力下,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關(guān)注并參與到擺手舞的傳承中來,“村里開始吸納年輕人成為縣級傳承人,毛古斯舞等古老藝術(shù)也有了新鮮血液”。彭書珍欣喜地看到,“土家年”的活動從一天延長到五天,全民參與的熱情高漲。村民自發(fā)在抖音等平臺發(fā)布擺手舞視頻,讓古老文化乘上網(wǎng)絡的翅膀。
隨著旅游開發(fā)的推進,雙鳳村的游客數(shù)量大幅增加,以往來的多是學者、專家,如今有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面孔,如新西蘭、馬來西亞、法國、美國和非洲國家的游客。
雙鳳村不再只是學者探訪的“文化標本”,而是成了充滿生機的文化體驗地——彭書珍和她的隊伍,一邊為游客跳起歡快的迎賓舞,一邊在傳統(tǒng)的擺手堂內(nèi),為懂得的人展示最古樸的韻律。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傳承中的創(chuàng)新,在于與時代脈搏的同頻共振。在青山環(huán)抱的雙鳳村,土家族擺手舞正以一種古老而又嶄新的節(jié)奏,跳向未來。那順拐的舞步,踏出的不僅是土家族千年歷史的回響,更是一個民族文化自信的強音。
彭書珍坦言,自己將繼續(xù)傳承與推廣擺手舞,讓這門古老藝術(shù)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更耀眼的光芒,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土家族文化。
文 | 政協(xié)融媒記者 黃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