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可觀測宇宙直徑約 930 億光年” 這個數(shù)字被提及,很多人會下意識追問:這之外的空間,究竟藏著什么?
其實,這個問題的核心,首先要區(qū)分 “可觀測宇宙” 與 “宇宙本身”—— 前者是人類認知的 “視野邊界”,后者才是宇宙的真實全貌,而 “外面是什么” 的答案,正藏在兩者的差異里。
先搞懂 “930 億光年” 的由來。宇宙誕生至今約 138 億年,理論上我們能看到的最遠光,來自 138 億年前的天體。但宇宙在加速膨脹,這些天體在光傳播的 138 億年間,已以超光速退行到約 465 億光年外,由此形成直徑 930 億光年的可觀測范圍。簡單說,這不是宇宙的 “盡頭”,而是光還沒來得及抵達地球的 “未探索區(qū)”—— 就像站在海邊眺望,地平線內(nèi)是我們能看到的海面,地平線外并非沒有海水,只是視線無法觸及。
那么,“可觀測邊界” 之外,可能存在三種情景。第一種是 “同源延伸的宇宙”:超出 930 億光年的區(qū)域,依然是由星系、恒星、暗物質(zhì)構(gòu)成的空間,物理規(guī)律與我們所處的區(qū)域完全一致。就像地球之外有火星、木星,可觀測宇宙之外,或許有更多類似銀河系的星系,只是它們的光還在漫長的星際旅程中,尚未抵達地球。天文學(xué)家通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均勻性推測,這種 “延伸” 可能無限存在,我們的可觀測宇宙只是無限宇宙中的 “一粒塵?!?。
第二種是 “平行宇宙的集合”。這一假說源于量子力學(xué)與弦理論,認為我們的宇宙是 “多元宇宙” 中的一個 “氣泡”。在更宏大的 “超空間” 里,漂浮著無數(shù)個類似的宇宙氣泡,每個氣泡都有自己獨特的物理常數(shù):有的宇宙中光速更快,有的宇宙中沒有引力,甚至有的宇宙里不存在原子。
這些宇宙氣泡彼此獨立,可能永遠不會碰撞,也可能在某個時刻發(fā)生交融,而我們的 930 億光年可觀測范圍,只是自己氣泡里的一小部分。
第三種是 “無空間的‘外面’”。部分物理學(xué)家認為,“宇宙外面” 是個偽命題 —— 因為宇宙本身就是時間與空間的總和,空間是在宇宙大爆炸時誕生的,不存在 “宇宙之外的空間”。就像我們無法問 “地球表面之外的表面是什么”,因為地球表面是閉合的二維曲面,沒有 “之外”;宇宙的空間結(jié)構(gòu)可能也是類似的閉合形態(tài),只是維度更高,我們無法直觀感知,自然也就沒有 “外面” 可言。
目前,人類還沒有技術(shù)能直接探測可觀測宇宙之外的區(qū)域,但通過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分析、對星系紅移的測量,科學(xué)家正在不斷完善對宇宙結(jié)構(gòu)的認知。或許未來,隨著引力波探測技術(shù)的突破,我們能捕捉到來自其他宇宙的信號;或許我們永遠無法觸及 “外面”,但這種對未知的探索,本身就是人類文明最珍貴的特質(zhì) —— 畢竟,正是對 “星空之外是什么” 的好奇,推動著我們從洞穴走向了太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