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京東把一場發(fā)布會的熱點留給了四個輪子,宣布聯(lián)合廣汽和寧德時代推出“國民好車”,車型定位于“滿足90%以上生活通勤需求”的高性價比新能源小車,并將于11月9日正式發(fā)布。
在這場合作中,分工圖譜堪稱精巧:廣汽埃安提供整車,寧德時代提供“巧克力”換電模塊,京東則負責獨家賣車——和阿里五年前推出的“犀牛智造”如出一轍,電商平臺不出一分一毫,卻用數(shù)據把產能與消費者進行了直接鏈接。
兩者的區(qū)別只在于,阿里關心的更多是針頭線腦,穿衣戴帽的日常需求,而京東則是瞄準了10萬出頭的家轎,背后則是一條“十四五”期間占全國GDP比重達10%的中國汽車產業(yè)鏈。
寧德時代想把汽車塞進購物車
相比較把大象塞進冰箱,想把汽車塞進電商購物車的寧德時代明顯要難上許多。
最重要的難點就是,三方看起來是互相耦合的共贏姿態(tài),是對 “制造 - 能源 - 零售” 產業(yè)鏈的完美縫合,但也正因為這些都不是各自的主賽道,松散聯(lián)合之下,暴露的不過是各自的焦慮。
過去七年,蔚來把換電站從PPT做成了實打實的3523座,平均每天落成一個多;寧德時代目前已經建成了100座換電站,未來還將和中石化合作,建滿10000座。
但別忘了,中石化手握3萬座加油站,它才是“地皮爸爸”。沒有土地,換電就是空中樓閣;有了土地,還得說服各地方政府把電價、容積率、消防規(guī)范重新寫一遍。
重資產、長周期、強監(jiān)管,這條賽道與京東“快進快出”的互聯(lián)網基因可以說是天生相克。
于是,京東只能聰明地選擇了“輕”資產模式:只賣車,不建站;只做流量入口,不當資產owner。
問題是,如果換電網絡遲遲鋪不開,消費者買了車卻找不到換電站,京東賣得越多豈不是會投訴越多?
再看寧德時代。它真正的敵人,從來不是比亞迪,更不是中創(chuàng)新航,而是“時間”。
麒麟電池量產,充電10分鐘續(xù)航400公里;再等到以后固態(tài)電池上車,能量密度再提30%。當充電越來越快,換電的“3分鐘優(yōu)勢”會被稀釋殆盡。
于是,寧德時代必須在窗口期里完成兩件事:1、把電池標準化,做成像92、95汽油一樣的補能圣品;2、把換電站網絡鋪到“縣縣通”,讓對手追不上。
顯然,在寧德時代的盤子里,京東+埃安不過是“巧克力”里的榛子,好看奪目又讓人浮想聯(lián)翩。
有了新渠道和穩(wěn)定的產能,對于換電站來說,自然是銷量越大,標準越普及,寧德的金融租賃、電池銀行、碳交易自然水漲船高充滿了想象空間。
換句話說,寧德時代在拿京東的流量當“開路工兵”,拿埃安的產能當“墊腳石”。至于京東能不能從每顆“巧克力”里分到足夠的渠道費,寧德時代并不關心。
廣汽最尷尬,京東有實惠
在廣汽的算盤里,藏著傳統(tǒng)車企轉型的典型困境。
在新能源上半場的垂直整合競賽中,比亞迪的全棧自研與特斯拉的軟件閉環(huán)建立了高壁壘,廣汽選擇開放制造能力,本質是用代工換生態(tài)權,無需重投換電網絡與數(shù)字化渠道,卻能快速補齊短板。但尷尬的是,埃安的換電車型至今未進入主銷序列。當制造能力不能轉化為市場份額,“硬件中臺” 很容易淪為他人的生產車間。
廣汽集團2024年的財報數(shù)據顯示,扣非凈利潤為負43.51億元,同比暴跌221.80%,為上市12年以來首次虧損。2025年前9個月,廣汽集團累計銷量為118.37萬輛,同比下降11.34%。
而面對現(xiàn)在的市場狀況,多一條銷售渠道,是否能撬動廣汽埃安目前的境遇,從目前的市場來看,電商不是阿基米德,這條棍子絕對撬不動市場,因為當下的市場缺的根本不是渠道多樣性,而是實實在在的用戶需求。
至于京東,近年來,其主業(yè)利潤持續(xù)承壓,這也是為何京東今年頻繁出手,先殺入外賣市場又切入汽車產業(yè),因為它們需要不斷新增賣點。但是在汽車這一大宗消費領域,京東過往的3C零售邏輯與其存在著本質差異。
去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直營渠道占比已突破 40%,但絕大多數(shù)消費者仍會因此貨比三家,反復試駕,警惕 “價格刺客”,更遑論在線上完成十萬元的決策,而在這個價位的車型購買者中,大多數(shù)又是價格敏感型用戶,平時買個手機都會來回比對猶豫半天,指望在線上點點按鈕就付款,屬實有點兒抽象,忽略了現(xiàn)實。
所以,在這場看似強耦合的合作中,一個微妙的矛盾浮現(xiàn)了出來,“互補” 表象下的利益割裂。
廣汽要守住制造主導權,寧德時代志在換電站,京東則想掌控用戶數(shù)據入口,三者既想共享生態(tài)紅利,但核心利益卻又彼此毫無關聯(lián),這種松散的聯(lián)盟形態(tài),很容易陷入三個和尚抬水加各掃門前雪的困境。
就像上世紀 90 年代,國美、蘇寧家電連鎖與廠商的博弈,當渠道流量無法轉化為品牌忠誠度,所謂的 生態(tài)合作就只能是階段性的口號式捆綁。
過去40年,中國商業(yè)史有一條暗線:誰掌握了流通,誰就能反向定義生產。國美蘇寧定義了空調,阿里京東定義了鞋帽3C,拼多多則定義了農產品。
如今,輪到了汽車。京東想復制3C故事,用流量換定價權,用定價權換產業(yè)鏈指揮權。但汽車不是手機,它承載著生命安全、地方稅收、能源安全三大公共屬性。
一輛10萬的車,背后有稅、油電差價、保險金融等等等等,政府、國企、銀行都在牌桌上,誰會把籌碼輕易交給一個“賣家電的”?
經濟學里有個詞,叫“松耦合”,即各方各取所需,卻又隨時可以抽身離場。京東隨時可以不賣車,埃安隨時可以不供車,寧德時代更是隨時可以再找伙伴建換電站。
松散聯(lián)盟最怕的,就是同甘不共苦。當年蘇寧聯(lián)手阿里、王健林的萬達聯(lián)手騰訊,都曾在酒店里舉杯高呼新零售,轉頭就在拼多多的下沉策略面前各奔東西。
京東+廣汽+寧德,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塑料兄弟?過往類似案例給出的答案,從來沒有超過24個月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