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說,一不小心,孩子就長大了。
是哪一個階段,讓你瞬間覺得,孩子“長大”了呢?
一般來說,是12歲左右。
孩子進入青春期,你突然覺得,站在你眼前的這個孩子,他是一個真正獨立的“人”了。
他不再圍著你轉,也不像小時候那樣跟在你身后“媽媽”“媽媽”地喊,他也不再你去哪就跟去哪。
他會跟同學嘻嘻哈哈聊個沒完,但跟你一天說話超不過3句;
他會要自己的“私人空間”,房門緊閉,沒事不準你亂入;
他寧愿一個人在家或者約同學出去玩,也不愿跟你走無聊的親戚。
那一瞬間,你發(fā)現(xiàn),孩子真的“長大”了,他不再是個小孩了。
你也會發(fā)現(xiàn),你的“權威”對他的影響,很小很小了。
中國教育學會副理事長張錦庭曾說:
“父母對孩子教育,是有‘有效期’的。
3歲前,最有效;
6歲前,有效;
10歲前,次有效。
等到了12-13歲,父母的權威,基本就‘失效’了?!?/p>
而3歲、6歲、10歲,父母都會有3次角色的轉變,對孩子影響至關重要,你一定要跟上。
一:3歲前,建立“依戀”關系
布妞幾個月大時,我跟她說話、朝她笑,她也會目不轉睛看著我。
我笑,她跟著笑;我說話,她也跟著“哦”“哦”地回應。
當時有一位親人去世,我得知消息時,忍不住大哭起來。本還在我懷里安靜的她,聽到我哭,也跟著哇哇大哭起來。
我趕緊收住眼淚,輕聲哄她,感受到我平靜下來,她也才慢慢止住眼淚。
你看,我們對3歲前的孩子,影響就是這么大。
他從媽媽肚子里出來,什么都做不了,可以說,他對這個世界,是充滿恐懼的。
因為一旦照顧他的那個人離開,他可能就有危險,甚至能不能活下去都是問題。
所以這時候,他要與媽媽建立緊密的依戀關系。
3歲前,他要確保自己能一直呆在媽媽身邊,媽媽去哪,他就去哪。
如果一回頭,媽媽不見了,他會非常害怕,拼命地喊媽媽、找媽媽,直到再次回到媽媽身邊,他才能放下心來。
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可以說,來自于3歲前。
如果我們能和孩子建立好的依戀關系,他哭的時候及時回應他、抱抱他、哄他,他餓的時候給他吃的,他不舒服的時候陪他好起來。
那他內心,就會充滿安全感,并且相信:“這個世界是安全的,我是安全的?!?/p>
這種安全感,會伴隨他一生。
但如果,我們對孩子不理不睬,他哭鬧也不管他,任由他自己在那哭。他累了、不舒服了,我們也不理他。
平時帶他也總是朝他大吼大叫,打罵他。
那他就會覺得:“這個世界不可靠,我是不安全的?!?/p>
那他內心,就會一直莫名害怕、緊張、對別人冷漠。
我們常說,3歲看老。
這個“老”,不是說他將來聰不聰明,會不會升官發(fā)財,而是指的他的人生底色。
他未來會是一個溫暖、有愛、易感受幸福的人,還是一個冷漠、不安、經常情緒失控的人。
孩子3歲前,是我們對他影響最大的時候,這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
多陪他,
陪他,
陪他。
二:6歲,做好榜樣
3歲以后的孩子,開始交朋友了。上學后,他大部分時間都跟老師同學在一起。
他的人生里,會走進來很多人。他需要和他們打交道、處理與他們的沖突、矛盾。
那怎么處理呢?運用什么方式呢?
運用的,是他在家里學習到的方式。
孩子6歲前,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就是“模仿”。
如果我們在家里,遇到問題就開始罵:“你是豬腦子嗎?”
那孩子跟小伙伴玩時,一看到別人沒做好,他大概率也是一句:“你是豬腦子嗎?”
如果孩子做錯事,我們直接一巴掌呼過去。
那他跟小朋友玩時,如果別人不小心踩到他,他大概率也是一拳呼過去。
不然,他還能怎么辦呢?
他學習到的,只有這種方式啊,沒人教他用別的方式啊。
你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就在3-12歲時,自己先成為他的榜樣。
如果想要孩子對讀書感興趣、愛閱讀。那我們自己,就放下手機、關掉電視,陪他讀讀繪本、看看書。
你自己刷手機看得哈哈大笑,卻想要孩子在旁努力、認真、刻苦、專注地學習,
很難很難的。
3-6歲,孩子更多的,是看我們做什么,然后模仿我們的樣子去面對世界。
這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成為他最好的榜樣。
三:12歲以后
12歲以后,你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是你叫他做一件事情,得從180度的嗓音,提高到360度。
從說3遍,到說5遍、10遍、100遍。
然而,他回應你的,還可能是一句:“煩死了!”或者“你別管我!”
如果這時候,你還想像小時候那樣,他不聽你就罵,他可能跟你對罵。他不聽你就打,惹急了,他跟你對打。
他在用行動告訴你:“我已經長大了,請你把我當成一個獨立的‘人’?!?/p>
我們怎么與一個“人”相處呢?
那就是,尊重他,溫和而堅定地引導他。
跟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最好把他當朋友。
怎么和“朋友”相處呢?
首先看到他的情緒,然后才是事情。
一位媽媽分享說,她兒子進入青春期后,開始追求個性。穿得不倫不類,頭發(fā)也弄得像街溜子,嘴上各種流行用語。
寶媽實在受不了,說了兒子好多次,甚至還把他那些衣服扔了。
兒子跟她大吵了幾次,兩人關系降到冰點。
后來,媽媽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也了解到,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通過嘗試不一樣,來探索“我是誰”。
她便跟兒子商量說:
“媽媽知道,你身邊很多朋友都在追求這種酷酷的感覺,你也很好奇,覺得這個有意思。
媽媽覺得,探索不一樣的風格,是好事,媽媽不反對?!?/p>
兒子從不耐煩,轉向奇怪:“真的?”
媽媽說:
“當然是真的,同時,媽媽覺得,你現(xiàn)在還是學生,在上學期間,你還是得遵守學校的規(guī)定。該怎樣就怎樣。平時休息日,你可以探索自己喜歡的風格。
你覺得呢?”
兒子想了想,點點頭。
就這樣,媽媽退一步,堅守自己的底線。兒子也在追求自我的同時,愿意配合媽媽的感受。
孩子到了青春期,最明顯的,就是他覺得“自己長大了”。
而我們那套打罵、威脅、恐嚇、命令,已經不管用了。他需要的,是我們的理解、尊重和接納。
當我們把孩子當朋友來相處,并且溫和地設定界限,允許他表達自我,才能幫他順利度過這段時期。
為人父母,我們有3次角色的轉變。
相信終有一日,我們會迎來花開花落、果熟蒂落的涅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