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市場資訊
(來源:浙江宣傳)
作為一個傳統(tǒng)農業(yè)大國,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食為政首”“民以食為天”的說法,特別重視農業(yè)、珍惜糧食?!按焊脑牛锸斩亍?,古老的農諺道盡了農耕民族對土地和時令的敬畏;“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經典的詩篇刻畫出糧食種植的艱辛與不易。
時代發(fā)展到今天,對中國人而言,吃飽飯已是尋常事。超市貨架上擺滿來自天南海北的稻米麥粟,外賣軟件能即時送來五湖四海的美味佳肴。很多時候,我們面對琳瑯滿目的美食而“選擇恐懼”,還有不少人把節(jié)食作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于是,有人會以為,饑餓已經不足以成為一個問題,“粒粒皆辛苦”似乎離我們很遙遠了。果真如此嗎?
今天是第45個世界糧食日。我們來聊聊糧食這個話題。
圖源:“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
饑餓,就像一只幽靈,始終徘徊在人類文明的陰影中,是一個難以回避的沉重話題。
據統(tǒng)計,公元4世紀至7世紀,全球發(fā)生了120多次饑荒,平均每3年多就發(fā)生一次,部分地區(qū)饑荒持續(xù)時間長達3年,成為當時人們最艱難的生存困境。即使是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的今天,饑餓問題仍沒有離人類遠去。最新發(fā)布的《2025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yǎng)狀況》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仍有超6億人面臨饑餓,3.07億非洲人以及超過十分之一的西亞人口食不果腹。
在饑餓面前,中國人也無法獨善其身。有研究稱,從公元前1766年商朝甲骨文記載的旱災開始到1937年,在這綿延3700余年的歷史長卷中,華夏大地共記載了5258次自然災害,平均每6個月就有一次大的災荒降臨,“無年不災,無年不荒”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常態(tài)記憶。史書中“大饑,人相食”“赤地千里,易子而食”的冰冷記載,雖是輕描淡寫、寥寥數語,卻道盡蒼生苦難,透過泛黃的紙頁讓人毛骨悚然、悲從中來。
就在幾十年前,饑餓還真實地刻在普通百姓的生活里。那些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農村孩子,一定記得飯盒里永遠不變的干菜和咸菜,記得偶爾吃到豬油拌飯時的滿足。過年的魚要留到正月待客,走親戚時桌上的好菜只是擺設——這些細節(jié),都是那個匱乏年代的印證。
當我們站在第45個世界糧食日的時間坐標回望,會發(fā)現中國人吃飽飯只不過是三十來年的事情,絕不能把它視作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10月14日,在湖州市吳興區(qū)東林鎮(zhèn)保永村的稻田里,東林鎮(zhèn)中心幼兒園的孩子們在種糧大戶的帶領下近距離觀察稻穗,體驗收割
圖源:新華社
二
新中國成立前夕,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曾拋出質疑:歷代政府都沒有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同樣,共產黨政權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70多年過去了,中國用實打實的成績給出了答案——2024年糧食總產量突破1.4萬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達1000斤,以僅占世界9%的耕地,穩(wěn)穩(wěn)托起了世界近20%人口的飯碗,徹底擊碎了西方當年的“預言”。
1000斤的人均數據雖已超過國際糧食安全警戒線,卻不意味著我們能高枕無憂。據估算,我國全年糧食消費總量在1.66萬億斤左右,供需之間還有缺口,不得不大量進口大豆、小麥、玉米等。這種產需接近、略有缺口的狀態(tài),被稱為糧食產銷的“緊平衡”。這份平衡來之不易,但“內憂”“外患”仍然嚴峻。
當前,世界范圍內圍繞糧食展開的明爭暗斗越發(fā)激烈。俄烏沖突便是典型例證:烏克蘭作為全球重要“糧倉”,其農業(yè)生產與糧食出口在沖突中遭遇“腰斬”,引發(fā)多國恐慌性緊縮糧食出口,直接導致全球糧價劇烈波動,糧食供應鏈的脆弱性暴露無遺。
更需警惕的是,糧食已成為部分國家推行戰(zhàn)略博弈的“武器”和籌碼。正如基辛格所言:如果控制了糧食,就控制了所有人。作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美國就深諳此道。他們通過ABCD四大糧商壟斷了全球80%以上的糧食貿易市場,占據國際農產品的定價主導權。曾經,我們是美國大豆的核心買家,采購量約占美國大豆出口量的60%,這種依賴讓我們有時陷入被動局面。
從國內情況來看,農業(yè)生產的“先天難題”與“后天困境”同樣不容忽視?!懊娉S土背朝天,勤做細耕苦種田”,農業(yè)生產從來不是件“吃力討好”的事情。每年極端氣象災害與生物災害都會成為糧食生產的“不確定變量”。此外,“谷賤傷農,米貴傷民”,倘若“種糧不賺錢”,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必然受到打擊。
圖源:“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
這些年,國家一方面筑牢耕地保護紅線、穩(wěn)定糧食播種面積、提升單產水平,持續(xù)做好穩(wěn)產保供,從根本上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在社會面上積極開展“光盤行動”,推動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蔚然成風。
但我們也須清醒看到,盡管社會文明程度持續(xù)提升,但糧食浪費現象仍如頑固的牛皮癬一般難以徹底根除,并且隨著消費場景的豐富和變遷,發(fā)展出新的形態(tài):商務宴請的“剩宴”攀比、婚喪嫁娶的“面子”消費、炫富直播的暴飲暴食、外賣平臺的“滿減”陷阱、探店打卡的“拍照剩菜”……都給治理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
商務部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餐飲消費達5.57萬億元,是社會消費品零售中占比最大的品類。這也意味著餐飲業(yè)肩負著“源頭治理”責任。將反浪費理念融入經營全流程,比如主動加強點餐提醒,提供半份、小份、拼盤等靈活選擇,通過優(yōu)化產品結構倒逼消費觀念轉變,如此才能從源頭減少食材浪費。
作為連接千萬商家與億萬消費者的關鍵樞紐,網絡餐飲平臺在制止浪費中扮演重要角色。平臺不能僅停留在基礎服務層面,而應從頂層設計出發(fā)優(yōu)化運營規(guī)則,比如科學設定起送價格、合理制定滿減優(yōu)惠等,引導小額多單、按需點餐。同時,注意規(guī)范商家營銷行為,讓競爭回歸服務質量與菜品本身,而非以浪費為代價的流量博弈。
餐飲消費的最終決策權掌握在每個個體手中,理性的點餐習慣與消費觀念是制止餐飲浪費的關鍵。點餐時優(yōu)先考量實際食量,不被“湊單更便宜”的促銷誘惑裹挾,放下面子顧慮坦然將剩飯剩菜打包帶走……當反浪費成為一種自覺,那我們每個人都將是受益者。
總有人以為,饑餓是塵封的歷史、他國的困境,與我們的生活隔著萬水千山。但饑餓與我們的距離,從不像想象中那么遙遠。如果“光盤行動”淪為口號,如果我們對食物浪費習以為常,那今日餐桌上的“揮霍”,就會成為明日面對饑餓時的“悔恨”。
本文播音:洪放
聲明: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