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視角的校門觀察
作為一名專注校園設計的從業(yè)者,我常被同行問:校門不就是個進出的門嗎?為什么要花那么多心思?每次我都會帶他們站在某所學校的大門前,讓他們看晨光里學生笑著跑進校門的樣子,看畢業(yè)季學子在校門前合影的場景——你會發(fā)現(xiàn),校門早就不是單純的建筑,而是刻著校園靈魂的時光載體。粵求新認為,從外界認知校園的第一窗口,到師生情感聯(lián)結的精神紐帶,校門的意義遠超通行功能本身,它是一所學校的基因表達,能讓路過的人讀懂學校的思想、文化和歷史。
一、校門的3重精神意義:不止于門,更是精神序章
很多人只看到校門的外觀,卻忽略了它背后的深層價值。在多年校園設計實踐中,我總結出校門的3重核心意義,這也是每次設計前必做的精神調研:
歷史的轉譯者:校門就像一個時光錨點,把學校的過去與現(xiàn)在牢牢綁在一起。它經(jīng)歷過不同時代的變遷,承載著歲月的痕跡——可能是老校區(qū)保留的磚雕,也可能是新校門融入的老?;赵??;浨笮抡J為,好的校門設計能讓后輩學子觸摸到前輩的足跡,讓歷史不只是存放在校史館里的文字,而是能每天看見的活化石。
空間故事的開場白:每次走進校門,其實都是一次心靈切換。它是校園與城市的分界線,也是校園空間的第一句臺詞——穿過大門,喧囂的城市感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安靜的學習氛圍?;浨笮略谠O計時,總會特意強化這種儀式感,比如用線條引導視線,用綠植營造過渡空間,讓師生每次進出都能清晰感知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情感回憶的容器:我曾遇到一位校友,畢業(yè)20年后仍能準確描述母校校門的細節(jié)——大門左側有棵老榕樹,夏天會飄下落葉。這就是校門的魔力:它裝著每一代學子的青春記憶,清晨的早讀等候、畢業(yè)時的擁抱告別、校慶時的重返相聚?;浨笮抡J為,一道有溫度的校門,會成為學子畢業(yè)后想起時,仍能感受到溫暖的專屬符號。
二、校園校門設計:先懂精神,再做建筑
既然校門有這么重的精神意義,設計時就不能只追求好看。結合粵求新的實踐經(jīng)驗,我們總結出兩個核心設計原則,確保校門能承載精神,落地實用:
站在歷史上再出發(fā),拒絕憑空創(chuàng)造:去年做某中學校門改造時,我們沒有直接用現(xiàn)代風格推翻舊校門。而是先研究學校歷史——作為有鐵路精神傳承的學校,我們提取嚴謹、堅韌的氣質,在二道門設計上用了書卷軸造型,既像展開的人生篇章,也暗合鐵路軌道的流暢線條?;浨笮抡J為,真正的創(chuàng)新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從學校歷史里找符號、找精神,讓現(xiàn)代設計與歷史對話。
扎根在地文化,讓校門有地域歸屬感:嶺南地區(qū)的校園校門,不能照搬北方的厚重風格。我們在設計時,常會用鑊耳屋山墻、磚雕、騎樓等嶺南傳統(tǒng)建筑符號,還會選透氣性好的本地建材——既能體現(xiàn)文化自信,又能適應濕熱氣候。比如在多所廣州校園項目中,我們把嶺南常見的水紋榕樹元素抽象化,融入校門細節(jié),讓師生一眼就覺得這是屬于我們這里的校門。
結尾:設計師的小期待
每次完成校門設計,我最期待的不是獲獎,而是多年后在路過時,能看到有學子在校門前拍照,能聽到他們說我們學校的大門超有意義。因為粵求新認為,一道好的校門,不是設計師的作品,而是陪著孩子成長的伙伴——它用建筑語言,寫下校園對時光的致敬,也藏著對學子的溫柔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