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最荒誕的對比,莫過于此:
一個14歲的孩子,在微信里給媽媽留下“媽媽我想你了”的虛擬對話;另一個14歲的孩子,在瀏覽器里輸入“我這個年齡殺人要坐牢嗎”。
陽光女孩優(yōu)優(yōu)走了,走得猝不及防。
她本該在教室里刷題、背單詞,為中考沖刺,沖進深圳前20的高中。她本該在媽媽的朋友圈里點贊,說“媽,別想我,我挺好的”。
可現(xiàn)在,她的微信成了媽媽的“樹洞”,她的笑容被鎖在手機相冊里,她的生命,停在了自家樓棟的拐角。
而那個奪走她生命的同班同學鐘某某,不是陌生人,是每天一起坐車上學、被她父母接送了近三年的“熟人”。
熟到什么程度?他媽媽曾來道謝,說“謝謝你們順路帶孩子”。熟到他姐姐也被接送過一年??蛇@份“順路的情分”,換來的,是一把網(wǎng)購的折疊刀,和七竅流血的結(jié)局。
更讓人脊背發(fā)涼的是,他殺人前,先查了法律。
14歲,能判多重?會不會坐牢?能不能活命?這不是沖動,是算計。他不是不知道后果,而是精準地踩在了法律的邊緣試探。
他捅了數(shù)刀,看優(yōu)優(yōu)倒地,不走;聽見她喊“救命”,折返,跪壓,再往脖子上補刀。這不是激情犯罪,是滅口。一個初中生,對“殺人”這件事,執(zhí)行得像一場冷血的作業(yè)。
庭審那天,他跪了,求原諒。
可誰來原諒一個媽媽?原諒她每天登錄女兒微信,靠幾條自言自語撐著不崩潰?原諒她看著朋友圈里女兒的照片,眼淚“有自己的主張”?原諒她本該等來中考喜訊,等來的卻是法醫(yī)報告上“心臟貫通創(chuàng)”五個字?
我們常說“孩子還小,不懂事”。
可一個會提前查法律、會編謊話騙父母“我是見義勇為”的孩子,他不懂事?他太懂了。他懂怎么規(guī)避責任,懂怎么偽裝自己,甚至懂怎么在法庭上表演懺悔。
而他的父母呢?案發(fā)后,他回家說“我救人受傷了”,他們信了。
他們有沒有想過,兒子手上那點“傷”,和優(yōu)優(yōu)身上的刀口,能是一回事?他們有沒有問過,一個“救人”的孩子,為什么渾身沒血?為什么刀不見了?為什么監(jiān)控里,他是從優(yōu)優(yōu)家樓棟跑出來的?
這不是單純的“家庭教育缺失”,這是對惡的縱容,從日常的盲視開始。
我們總說校園暴力是“孩子間的打鬧”,可當嫉妒、自卑、扭曲的心理長期沒人看見,它就會在某一天,變成一把刀,捅向那個“陽光、優(yōu)秀、家庭和睦”的女孩。
優(yōu)優(yōu)錯了嗎?
她錯在成績太好,錯在活得體面,錯在無意中成了別人眼里的“優(yōu)越”??蛇@不該是死因。一個孩子因為“被嫉妒”而被殺,這是對整個社會的諷刺。
更諷刺的是,我們還在討論“未成年人保護法是不是成了免死金牌”。
可問題是當一個孩子能冷靜地計劃殺人,能預判法律后果,他還配被“保護”嗎?還是說,我們的法律,正在被“年齡”二字綁架,讓一些人把“未成年”當成犯罪的許可證?難度我們只要形式上的公平,不要事實上的不公平?
曾女士說,女兒很陽光,很優(yōu)秀。這話聽著平常,可正是這份“平常的美好”,才讓這場悲劇顯得如此不可接受。
她不是壞人,不是挑釁者,不是霸凌者。她只是個努力讀書、準備中考的普通女孩。她不該死,她死得冤。
我們無法替優(yōu)優(yōu)討回命,但至少,法律不該輕飄飄地放過那個“跪下求原諒”的兇手。
因為真正的原諒,不是來自一句表演式的懺悔,而是來自公正的判決,來自對生命的敬畏,來自讓所有潛在的“鐘某某”知道,殺人,不管幾歲,都得付出代價。
最后,愿那個在微信里說“媽媽我想你了”的女孩,在另一個世界,永遠不用再害怕拐角,永遠有陽光照在她的課本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