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末,日軍搞“集團部落”,老百姓全趕進鐵絲網(wǎng)圍起來的屯子,抗聯(lián)的糧道直接掐斷。部隊沒法在村邊晃蕩,只能往老林子鉆,建立秘密營地。
密營分冬夏兩種,夏天用帳篷或樹枝棚,冬天就得挖地窨子,深兩三米,上面蓋雪偽裝,從天上看跟普通雪地沒兩樣。戰(zhàn)士們輪流刨土,木樁斜交叉搭框架,縫隙用樺樹皮填死,防火又保溫。
營里不光住人,還得存點彈藥和被服,抗聯(lián)的被服廠就擱在這種地方,縫軍裝、補棉衣,全是手工活。魏拯民他們南滿一帶,就在密營里拖著病體指揮,靠樹皮續(xù)命,堅持斗爭。
寒冬才是真考驗,零下四十度起步,深山里能到五十度以下。日軍搜山時帶獵犬,抗聯(lián)沒法硬拼,只能靠雪洞和密營熬過去。
雪洞是臨時貨,白天行軍,晚上就地挖,深一米多,三四個戰(zhàn)士擠進去,蜷著身子抱團,熱氣互相傳導,減少散熱。洞口用硬邦邦的棉衣圍成窩,輪流睡中間,凍醒了就伸手進同伴懷里暖和。第二天起來,臉凍紫,手腳僵硬,還得繼續(xù)趕路。
密營里空氣不流通,得定換氣表,每兩小時輪一人出去透氣,不然憋死人。
營建好后,戰(zhàn)士們鉆進去,門用獸皮堵,里面點小火盆,勉強暖和。東北的冬天,雪沒胸,風像刀子,抗聯(lián)就這樣在“鐵壁合圍”里咬牙頂著。
楊靖宇他們第一路軍,轉(zhuǎn)戰(zhàn)時就靠這種法子,零下五十度的林海雪原,硬是沒讓部隊全軍覆沒。
餓肚子更狠,糧食斷了,草根刨光,抗聯(lián)戰(zhàn)士摸索出套法子:挑樺樹或松樹,刀子斜削中層,剝下來卷筒晾干。煮時扔鍋里熬,雪水下鍋,攪成糊狀,粘稠了再兌木炭末和樹葉碎,炭末添顆粒,葉子增口感。
樹皮糊還不是最慘,鞋湯那才是下下策。烏拉鞋泡軟了煮,熬成膠水,一口下去黏喉嚨,頂一宿餓。鞋吃完,光腳踩雪,凍掉腳趾的多。皮帶、衣角扣子、獵物骨頭,全扔鍋里。
打獵難,子彈省著用,靠弓箭陷阱抓野豬黑熊,剝皮做鍋,四個角綁木架,雪水肉塊慢燉。湯香得狼都饞,戰(zhàn)士一年喝一兩次,算過年。
這樣的食譜,聽著像野人菜單,實際是抗聯(lián)的生存智慧。
傷病來了,沒抗生素,靠大自然頂。傷口感染,用老窩眼樹葉煮水,消炎止血,搗碎敷上,緩解潰爛。蛆蟲爬滿肉,讓它吃壞死組織,防大感染。
日軍獵犬追得緊,戰(zhàn)士脫鞋赤腳過河,水沖腳印氣味,冬天冰水泡腿,凍得沒知覺。行軍走朝陽坡,雪化快,腳印淺,不易露。
密營不光是藏身,還得養(yǎng)隊伍??孤?lián)在里面發(fā)展力量,魏拯民、陳翰章他們建營時,就想著長期抗戰(zhàn)。營地連通多間地窖,通道木板頂,儲存坑蓋雪藏糧。
戰(zhàn)士間輪換取暖,換氣時互相拍背回血。吃樹皮時,分碗勻量,誰多一口誰少一口,都記著這份情。
如今挖開那些遺址,地窨子還在,樹皮痕跡隱約可見。
抗聯(lián)的精神,化作山脈棱線、河流浪濤。
戰(zhàn)士們用最原始的法子,扛過十四年,換來東北的太平。
參考資料
“東北抗聯(lián)精神永存” 黑龍江新聞網(wǎng)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