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北方四島的執(zhí)著追求,在外蒙古156萬平方公里領土損失的對比下,顯得尤為突出。這種反差揭示了領土問題在國家情感與現(xiàn)實政治中的復雜交織。
北方四島,齒舞、色丹、國后、擇捉,總面積也就五千平方公里,夾在北海道和俄羅斯千島群島中間,那片海域漁業(yè)資源是真不錯,很多人都說那里是魚類的寶庫,戰(zhàn)略位置也挺關鍵,正好卡著鄂霍次克海到太平洋的口子,1855年的時候有個《日俄和親通好條約》,白紙黑字寫著這些島是日本的,這成了日本后來一直很有底氣的原因,覺得有歷史條約撐腰,主權就該是自己的。
二戰(zhàn)打完,蘇聯(lián)人就進去了,直接占了北方四島,理由是《雅爾塔協(xié)定》,1946年干脆就把這幾個島劃進了自己的版圖,日本當然不認,官方的說法從來都是蘇聯(lián)非法占領,這四島自古以來就是日本的固有領土,1956年那個《日蘇共同宣言》里頭還說過,只要兩國簽和平條約,齒舞和色丹可以還給日本,結果冷戰(zhàn)一來,這事兒就黃了,再也沒人提了,后來日本就把歸還四島當成了簽和平條約的先決條件,俄羅斯那邊態(tài)度很明確,二戰(zhàn)的結果就是這樣,主權沒得商量。
日本對這四個島的念想,比那點實際面積大多了,背后是一種民族心理,這四島問題牽扯到戰(zhàn)后秩序,在日本人心里,拿回來就等于把戰(zhàn)敗的陰影給抹掉了,1981年還專門設了個“北方領土日”,每年都要搞各種活動,就怕老百姓把這事給忘了,政客們也把解決這個問題當成自己的政治資本,安倍晉三為了這事兒跟普京見了二十多次面。
拿外蒙古和中國比一下,外蒙古獨立,中國可是少了156萬平方公里,可兩國對這事的關注度差太遠了,說到底還是歷史認知和地緣環(huán)境不一樣,日本是個島國,對周邊的島嶼主權看得特別重,中國近代丟的土地大部分都是條約問題,大家的注意力更多在那些還沒統(tǒng)一的地方。
北方四島這事還跟大國博弈攪和在一起,俄羅斯把那里看成軍事要地,能盯著美日軍隊的一舉一動,日本又是美國的盟友,它這個領土要求也受美俄關系的影響,1956年蘇聯(lián)說可以還兩個島,但有個條件,美軍必須撤出日本,這里面全是地緣政治的小算盤。
從歷史上看,這四個島的爭端就是冷戰(zhàn)的遺留物,日本在《舊金山和約》里放棄了千島群島的主權,可它就是堅持說北方四島不屬于千島群島,這種法律上的掰扯,讓事情更復雜了,俄羅斯呢,就通過移民和軍事部署,一步步把實際控制給坐實了。
領土問題,在一個國家的敘事里就是個象征,是日本心里那個戰(zhàn)后秩序沒解開的疙瘩,外蒙古對中國來說,是近代屈辱史的一部分,就是這種復雜的情感,讓那五千平方公里的島嶼在日本政治里的分量,遠遠超過了它本身的面積。
四島周圍可不光有魚,那片海域的油氣礦產資源也不少,經濟價值挺可觀的,日本的能源基本全靠進口,能拿到開發(fā)權就很重要了,俄羅斯也不是一味地強硬,也提過共同開發(fā),意思就是想讓日本用經濟合作換取對它實際控制的默認。
歷史告訴我們,領土爭議最后還是要看實力,民族情緒得先放一放,日本這事兒來回折騰,是國家身份認同和歷史記憶纏在了一起,外蒙古那件事也提醒了我們,領土的變更,大多是國際大格局變動的結果,不是幾條法律條文就能決定的。
現(xiàn)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死抱著絕對主權不放,反而會影響合作,日俄也試過什么共同開發(fā),分階段歸還,最后都卡在互不信任上,這說明想解決這種爭端,雙方都得跳出那種你輸我贏的思維,找一個對大家都有利的辦法。
說白了,北方四島的爭端就是歷史正義和現(xiàn)實政治的碰撞,日本對這四島的執(zhí)著,和對外蒙古獨立那種淡淡的反應,說明一個國家對不同的歷史創(chuàng)傷是有選擇性記憶的,這種差異其實也在告訴我們,領土問題不只是在地圖上畫條線那么簡單,它是一個民族的心理,也是國際秩序糾纏不清的地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