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后,清政府為挽救統(tǒng)治危機,在天津小站編練新式陸軍。這支被譽為“中國近代化軍隊開端”的武裝力量,卻在1911年武昌起義中拒絕效忠朝廷,轉(zhuǎn)而支持袁世凱逼宮,最終導(dǎo)致清朝覆滅。耗費巨資打造的國防利器反成政權(quán)掘墓人,其背后是政治體制、軍事制度與社會變遷的復(fù)雜交織。
甲午那年簽了《馬關(guān)條約》,滿朝廷那些舊式的八旗、綠營,看著就不行了,根本撐不起場子,天津小站那邊,胡燏棻就帶著人練起了“定武軍”,到了十一月袁世凱接了手,名字一換叫“新建陸軍”,全套德國人的法子,七千來號人,后來李鴻章病故,袁世凱當(dāng)上直隸總督兼著北洋大臣,這支隊伍就擴成了北洋六鎮(zhèn),足足八萬人,看著是現(xiàn)代軍隊的架勢了,清廷本想著靠這個鞏固江山,哪曉得這新軍一搞,把老一套的規(guī)矩全給攪亂了。
這軍隊怎么就不聽話了,根子在用人上,袁世凱搞結(jié)拜,收干兒子,到處聯(lián)姻,關(guān)系網(wǎng)拉得死死的,練兵的時候,士兵吃飯前都得喊“端袁宮保的碗,吃袁大帥的飯”,這心里向著誰就不一樣了,軍官們都聽袁世凱的,朝廷的話不好使,后來朝廷想削他的權(quán),找了個腿腳有毛病的由頭讓他回家了,北洋那幫將領(lǐng)根本不干,派蔭昌去接管,誰也不理他,朝廷沒轍,又只能把袁世凱請回來,中央想直接管軍隊,門都沒有。
滿族和漢族的疙瘩,也是越來越大,光緒和慈禧一走,載灃上了臺,弄了個“皇族內(nèi)閣”,十三個位置,九個是滿族,里面還有七個是皇親國戚,北洋這邊的漢族軍官們看著心里能舒服嗎,1910年蔭昌去管北洋軍,馮國璋、段祺瑞這些人,面上聽著,背地里磨洋工,等到1911年武昌那邊一響,載灃讓蔭昌帶兵南下,北洋軍就說糧草跟不上,趴著不動,就等著袁世凱回來領(lǐng)兵。
錢,這是最實在的,國庫都空了,清政府讓各個省自己想辦法籌軍費,這下地方上的總督巡撫手里既有錢又有兵,腰桿就硬了,北洋軍的開銷,大頭靠直隸的稅收和袁世凱自己去張羅,朝廷撥的也就三成,兵吃誰的飯就聽誰的話,誰給錢就跟誰走,朝廷指揮不動地方,后來袁世凱跟南邊的革命黨談條件,北洋軍就成了他手里的牌,不再是國家的軍隊。
過去那種忠君愛國的想法,也慢慢淡了,新軍的軍官們都上過學(xué)堂,看過西方的書,嘴里說的都是民主共和,大清王朝在他們心里的分量,遠不如老軍隊那么重,1906年辦的北洋軍官學(xué)堂,教的是數(shù)理化、測繪、戰(zhàn)術(shù),講忠君思想的政治課只占那么一點點,軍事本事學(xué)到了,對朝廷的忠心卻沒了,革命黨喊“驅(qū)除韃虜”,北洋軍里不少官兵聽著,覺得這是民族大義,不是造反。
指揮的套路也對不上,北洋軍學(xué)的是德國的參謀制度,命令一層一層往下傳,清廷發(fā)命令還用老掉牙的廷寄,格式都不一樣,底下的人就能找借口不執(zhí)行,1911年載濤讓北洋軍南下,段祺瑞就說你這文件不合規(guī)矩,直接給頂了回去,兩套系統(tǒng)互相打架,管也管不到一塊去。
這其實也是有歷史根源的,從太平天國那會兒起,什么湘軍、淮軍,兵都是地方大員自己招的,就成了傳統(tǒng),袁世凱也是照著這個路子走,把北洋軍徹徹底底變成了他自己的私人武裝,跟中央脫了鉤,到1912年溥儀退位,紫禁城外的北洋部隊動都沒動一下,誰都沒說句話,那個老傳統(tǒng)算是走到頭了。
北洋軍這一失控,把近代中國一個大難題直接擺在了桌面上,在一個舊殼子里搞軍事現(xiàn)代化,忠誠跟效率就擰巴了,清廷想靠新軍保命,又怕新軍太強反過來咬自己一口,改革改得畏首畏尾,袁世凱就鉆了這個空子,建起了自己的軍事王國,雖然他拿到了權(quán)力,但也是暫時的,后面就是軍閥混戰(zhàn),中國更亂了,回頭看,光有新式的軍隊,政治上還是老一套,最后受傷的還是搞改革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