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秦川,麥浪翻滾,板胡聲起。一首融合秦腔古韻與搖滾說唱的全新作品《秦川謠》,近日首演并迅速引發(fā)關(guān)注。這首歌不僅是秦腔與現(xiàn)代音樂的跨界實驗,更是一次對周至秦腔根脈的深情致敬。
周至是秦腔藝術(shù)的靈魂故鄉(xiāng)。 明正德三年,周至誕生了中國第一個秦腔班社——張家班。五百多年來,從張家班到如今的周至縣劇團,周至秦腔人甩動水袖,將秦嶺秦人秦聲的千古絕唱演繹得蕩氣回腸。從田間地頭的“板凳戲”到中國秦腔藝術(shù)節(jié)的驚艷亮相,周至秦腔“黃土裂帛”之音響徹四方,走出了3位梅花獎得主、15位國家一級演員的非凡傳奇,鑄就了這片土地深沉的文化底蘊。
正因擁有如此厚重的積淀,《秦川謠》的創(chuàng)作才更顯意義非凡。這首歌由周至縣文化和旅游體育局策劃,陜西省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葛毅聯(lián)合本土音樂人王磊、張方等12人的樂隊共同打造。創(chuàng)作團隊歷時半年,為了獲取最真實的創(chuàng)作素材和靈感,走遍了周至的角角落落,在八云塔,在田間地頭,記錄老漢的板胡、廟會的唱腔、孩童的學戲聲,將真實的生活場景寫入歌詞:“從小就泡在喔戲匣子轉(zhuǎn)”“羊肉泡饃油潑面浮著《茍家灘》”,讓每一句唱詞都浸潤著秦川大地的溫度。曲風上,電吉他、架子鼓與板胡、嗩吶交織,秦腔的蒼涼與搖滾的熾烈碰撞,唱出“把蒼涼吼成烈火燒”的秦人精神。
作為周至縣文化和旅游體育局推動秦腔傳承的創(chuàng)新嘗試,歌曲還邀請7名小學生參與錄制。孩子們用稚嫩嗓音唱響“我們都是秦腔的苗”,寓意傳統(tǒng)文化在年輕一代心中生根發(fā)芽。
當搖滾的躁動遇見秦腔的豪邁,當年輕人的心跳呼應(yīng)歷史的回響,《秦川謠》不僅是一首歌,更是一場關(guān)于文化自信的深情告白。在這片八百里秦川上,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交響永不落幕,只待更多知音共赴這場跨越千年的心靈之約。
來源:起點新聞
原標題: 八百里秦川激蕩新聲!搖滾說唱《秦川謠》點燃傳統(tǒng)文化新生機
總監(jiān)制:姚卜成
監(jiān) 制:韓世雄
編 輯:張瓊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