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飛機的飛行高度限制在10000英尺(3000 米)以下。戰(zhàn)爭期間軍事航空的技術進步,例如渦輪增壓和增壓飛機發(fā)動機的發(fā)明,使飛機能夠飛到更高的高度。1918年,英國登山生理學家亞歷山大·凱拉斯(Alexander Kellas) 提出,飛機很快就能飛越海拔8848米 (29029英尺) 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這將有助于偵察潛在的攀登路線。當時,這座山峰從未被攀登過。1919年,讓·卡薩萊 (Jean Casale)首次飛行超過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但只是很短的時間,真正飛越這座山峰要困難得多。當時高空飛行的主要限制是在低壓和低溫空氣中保證機組人員的生命安全。
20世紀30年代初,約翰·巴肯(蘇格蘭大學國會議員)找到克萊茲代爾勛爵(東倫弗魯郡國會議員,也是英國皇家空軍預備役第602中隊的指揮官),建議飛越珠穆朗瑪峰,以促進英國航空業(yè)的發(fā)展??巳R茲代爾決定使用兩架雙翼飛機進行嘗試:第一架是韋斯特蘭PV-6 ,注冊號為G-ACBR;另一架是經過改裝的韋斯特蘭PV-3,注冊號為G-ACAZ。他選擇了來自602中隊的飛行中尉戴維·福勒·麥金泰爾駕駛另一架飛機。每位飛行員都會在飛機的第二個座位上陪同一名觀察員:布萊克在 PV-3上陪同克萊茲代爾,高蒙英國新聞的攝影師西德尼·RG·博內特在 PV-6上陪同麥金泰爾。
兩架飛機都經過改裝,將觀察員位置封閉起來,但保留了開放式飛行員座艙。兩架飛機都安裝了供氧系統(tǒng),使用氧氣面罩保證機組人員存活。機組人員穿著多層羊皮服,飛機經過改裝,可以連接加熱飛行服。為了減輕重量,兩架飛機都沒有配備降落傘。為了此次飛行,英國人研制了特殊燃料,在預計的低溫下不會結冰。但是這兩架飛機的燃料和氧氣供應僅夠在高空維持 15 分鐘。
兩架飛機均于1933年2月從英國經海路運抵卡拉奇。隨后,機組人員駕駛飛機飛往比哈爾邦的普爾尼亞,駐扎在珠穆朗瑪峰以南約80公里的拉爾巴魯機場。
4月3日上午8點25分,探險隊從盧爾巴魯起飛。上午9點過后,他們在飛越洛子峰時達到了最高海拔31000英尺(9400米)。隨后,山脈引發(fā)的下降氣流導致兩架飛機均下降了約1500英尺(460米)高度。
上午10:05,兩架飛機均以約100英尺(30 米)的高度飛越峰頂。麥金泰爾嘗試了三次才飛越峰頂。飛機隨后不得不急轉彎,以避免進入中國西藏領空。兩架飛機在起飛約3小時后返回機場。
飛行成功的消息通過電報傳到了倫敦。倫敦回復電報對團隊表示祝賀,但由于氧氣供應出現危險問題,禁止他們再次飛行。然而,第一次飛行拍攝的照片質量因灰塵而受到影響,因此機組人員決定無視倫敦的指示,進行第二次飛行。4月19日,天氣更加晴朗,他們成功完成了飛行。這一次,他們獲得了高質量的地表照片。
正在飛往珠峰的兩架雙翼機。
在飛機上遠距離拍攝珠峰。
在飛機上拍攝的珠峰。
在飛機上的觀察員拍攝珠峰和周圍山峰。
飛機接近珠峰峰頂。
在飛機上拍攝的珠峰。
在飛機上拍攝的珠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