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丁紀
何謂水利?水之為利也。
1950年,淮河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條全面系統(tǒng)治理的大河;1954年,大別山上,中國第一座鋼筋混凝土連拱壩佛子嶺大壩拔地而起;1972年,新中國成立后全國最大的灌區(qū)淠史杭灌區(qū)建成。新中國治水史上,淮河保護治理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75年間,淮河流域建成水庫8600余座、堤防8.6萬公里、水閘4萬余座,基本形成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防洪減災體系。
治淮陳列館。人民網 丁紀攝
早年間,一座座水庫、堤防的建成依賴于 “人海戰(zhàn)術”;而現在,數字孿生賦予了淮河新時代新的生機。
走進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大屏上“電子淮河”的實時動態(tài)令人矚目——無人機巡航畫面、50個工程節(jié)點的監(jiān)控影像同步傳輸,精細化水文水動力耦合模型持續(xù)運算,將淮河的水位、流量、雨情等數據精準映射到數字世界。
作為防洪“四預”(預報、預警、預演、預案)系統(tǒng)的技術核心,數字孿生體系讓洪水預報實現了質的飛躍?!盎春痈闪骺刂普咀畲罅髁款A報相對誤差基本控制在10%以內,洪水預見期可達3—7天?!彼炕春铀瘑T會水文局(信息中心)水情氣象處副處長趙夢杰介紹道。
淮河2024年第1號洪水發(fā)生前夕,系統(tǒng)提前7天精準預報洪澤湖最高水位13.60米,誤差僅3公分,通過水工程聯合調度有效避免洪澤湖超警和淮河入海水道啟用,最大程度減輕了洪澇災害損失。
精準的模擬預演替代了過去的經驗判斷,在“數字孿生淮河”支撐下,每一滴水都將流向它該去的地方。
數字孿生淮河。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供圖
在數字孿生的影響下,傳統(tǒng)水利管理的粗放模式被徹底改變了。
過去,河湖管理需派出多支小分隊現場排查,防汛檢查也是依靠簡易的設備,既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又存在明顯局限;如今,衛(wèi)星遙感結合AI智能識別,能快速定位流域內的異常情況,再精準派遣人員現場核查。無人機巡查替代了人工徒步,專業(yè)監(jiān)測設備取代了簡易工具,讓治理效率和精準度大幅提升。
數字賦能的范圍還從流域治理拓展到了灌區(qū)調度。
淠史杭灌區(qū),如今已構建起數字孿生平臺。2063處水情站、1430處雨情站的實時數據持續(xù)匯入,支撐著蓄水監(jiān)測、未來10天來水量預報和動態(tài)調度方案生成。
在關鍵樞紐橫排頭管理處,三維數字模型栩栩如生,中控室數據與灌區(qū)實際用水情況精準對應。過去人工層層上報數據、依賴經驗制定方案的模式,轉變?yōu)槎虝r間內生成動態(tài)優(yōu)化方案的智能管理,實現了骨干渠道的精細化管控,為農業(yè)豐產“靠天收”變遷為“旱澇保收”的新場面。
“在數字孿生淮河建設支撐下,依靠‘一個流量、一方庫容、一厘米水位’的水工程聯合精準調度,有效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生態(tài)安全?!彼炕春铀瘑T會總工程師華偉中說。
淠史杭灌區(qū)。淠史杭灌區(qū)管理總局供圖
75年治淮路,從1950年《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頒布后的工程筑基,到如今數字孿生體系的深化建設,見證了治水理念的深刻變革。在現代科技的支持下,淮河治理“轉守為攻”,興水之利,除水之害,讓淮河安瀾。
未來,隨著數字孿生流域、水網、工程的統(tǒng)籌推進,這條承載著中原文明記憶的大河,將在科技賦能下持續(xù)書寫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