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超市冷柜里、日料店里,紅彤彤的北極甜蝦總是搶手貨,一盤端上來,鮮甜彈牙,大快朵頤停不下來。但心里卻冒出個問號:地球兩頭都是冰天雪地,南極那那么多磷蝦,海里密密麻麻像浮著一層粉紅霧,怎么就沒見它們總端上餐桌?
南極磷蝦不是沒人打主意,恰恰相反,全球每年捕撈量能排進世界前列,光是南大洋,一年就能撈走幾十萬噸。可這些蝦,絕大多數(shù)壓根沒往飯桌上奔,而是進了魚飼料廠、保健品車間,甚至變成了寵物糧。
因為這蝦太小了,一只才幾厘米長,殼硬肉少,處理起來費勁不說,還容易氧化變黑,放不了幾天就一股腥臭味。
誰家做飯愿意花倆鐘頭剝一百只小蝦?再加上它體內氟含量偏高,加工不徹底吃多了可不是鬧著玩的。
反觀北極甜蝦,個頭大,半斤能有十來只,蝦肉飽滿緊實,關鍵是它出水后能迅速煮熟冷凍,鎖住鮮味,冷鏈一接,半年后解凍照樣能生吃。這一來二去,市場自然選了省事又好吃的那個。
再往深了說,地理和政策也給這兩類蝦劃出了“命運分界線”,北極甜蝦主要產自北大西洋,比如格陵蘭、加拿大、挪威這些國家的專屬經濟區(qū),漁業(yè)管理成熟,捕撈配額透明,船只作業(yè)規(guī)范,從捕撈到運輸全程可追溯。
人家早就建好了整套產業(yè)鏈,船一靠港,加工廠立馬開工,當天就能把處理好的熟凍蝦發(fā)往全球。而南極磷蝦呢?集中在南緯60度以南的南大洋,這片區(qū)域歸《南極條約》體系管,具體捕撈由“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yǎng)護委員會”統(tǒng)一監(jiān)管。
這機構成立的初衷不是為了讓人多撈點海鮮,而是為了保護南極生態(tài)。你想啊,磷蝦看著不起眼,可它是企鵝、海豹、鯨魚的主食,整個南極食物鏈的底座。
要是人類一窩蜂上去狂撈,生態(tài)系統(tǒng)立馬就得晃悠。所以CCAMLR對捕撈總量設了上限,還要求漁船裝監(jiān)控、報數(shù)據(jù),確保不越界、不誤傷其他物種。這就決定了,磷蝦產業(yè)沒法像普通漁業(yè)那樣大規(guī)模鋪開。
還有個關鍵點,很多人沒想到,口感和飲食文化差異。北極甜蝦屬于十足目,跟咱們常吃的對蝦是親戚,肉質清甜,加熱后也不縮水,涼拌、刺身、炒飯都行,符合東亞和歐美大多數(shù)人的口味習慣。
而南極磷蝦屬于磷蝦目,身體結構不同,肉里蛋白更粗,自帶一種類似碘鹽的海洋氣息,直接吃不少人覺得“沖得慌”。日本曾嘗試開發(fā)磷蝦壽司,挪威也做過磷蝦醬,但始終沒形成主流消費。
相比之下,它的價值更多體現(xiàn)在工業(yè)提取上。比如從磷蝦油里分離出Omega-3脂肪酸,比魚油更易吸收;還有蝦青素,抗氧化能力強,被用在高端保健品和化妝品里。這些高附加值產品賺的錢,可比當食材賣劃算多了。
也不是說南極磷蝦這輩子就注定進不了廚房,近年來,隨著加工技術進步,一些國家開始嘗試生產脫殼磷蝦肉糜、即食磷蝦干,甚至做成植物基食品的蛋白替代原料。
智利、韓國、中國都在搞試點項目,目標就是把這種“海洋蛋白庫”變得更親民。但目前成本還是高,規(guī)模化難度大。
而且公眾認知也得慢慢改,你總不能指望大家突然接受一種來自極地、名字聽著像飼料、價格還不便宜的新食材吧?
相比之下,北極甜蝦已經吃了幾十年,品牌打得響,供應鏈穩(wěn)當,消費者認這個牌子,餐館也樂意用。市場這東西,一旦形成慣性,短時間內很難扭轉。
咱們餐桌上吃什么,從來不只是“好不好吃”這一件事說了算。它背后牽著一串長長的鏈條:自然資源分布、生態(tài)保護需求、捕撈技術條件、加工能力、運輸效率、消費習慣,甚至國際法規(guī)都在起作用。
北極甜蝦能成為“國民蝦”,是因為它恰好卡在一個合適的生態(tài)位、產業(yè)位和口味位上;而南極磷蝦雖然量大,卻因為生態(tài)地位太重要、食用門檻太高,只能默默當“幕后英雄”。這不是誰高誰低的問題,而是大自然和人類社會共同選擇的結果。
圖片來自網(wǎng)絡侵聯(lián)必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