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脈清泉潺潺穿石而過,園內(nèi)植被茂密,秋光正好,山谷流泉文化園,一處令人心曠神怡的自然景致,更是一本鐫刻于巖石之上的厚重史書,承載著歲月的滄桑與文化的積淀。
信步其間,仿佛能聽到自唐以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在此吟詠唱和,那崖壁之上風(fēng)格各異的字跡,正是他們跨越時空的“朋友圈”,每一筆一劃,都飽含著當年的心境與感懷,靜靜訴說著往昔的故事。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由山谷流泉、虎頭崖、劉源題字三大石刻群組成,現(xiàn)存唐至民國歷代石刻400余方,其中宋代石刻尤為豐富,堪稱華夏石刻藝術(shù)的瑰寶。2001年,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研究中國歷史、文學(xué)、書法藝術(shù)的珍貴實物資料。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虎頭崖石刻
劉源題字石刻
圖源:網(wǎng)絡(luò)資料
這些摩崖石刻彌足珍貴,書法藝術(shù)優(yōu)美,蘊含著浩瀚的歷史與人文精神,它們?nèi)缤晃晃粺o聲的史官,將千年的風(fēng)云變幻、士人的精神世界,凝固在這片山水之間。
會說話的石頭
看文人跨越時空的“朋友圈”
“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而旁圍。欲窮源而不得,竟悵望以空歸。”公元1051年,北宋名相王安石任舒州(今潛山)通判,夜游石牛洞后,揮筆寫下了這傳世名篇。那未曾遠去的躊躇與探求,至今仍在泉石間回響。他因酷愛此地山水,每每于政暇前來流連,后人為表紀念,在其坐石聽泉處建起“舒公亭”,成為今日文化園內(nèi)一處人文勝景。
王安石題刻
與這片山水結(jié)下不解之緣的,還有北宋文豪、書法家黃庭堅。公元1080年,他途經(jīng)舒州(今潛山)探訪舅舅,同游此地后,欣然提筆,寫下《青牛篇》等詩作。他深愛此間幽谷流泉,遂自號“山谷道人”。石牛洞東側(cè)懸崖上,至今仍保留著他工整穩(wěn)健的楷書真跡,筆鋒堅勁,彌足珍貴。
黃庭堅題刻
從唐代李翱的題名,到宋代王安石的吟詠、黃庭堅的留墨,再到李白、蘇東坡等歷代名家的足跡……元代詩人吳伋曾贊嘆:“石牛洞中詩無數(shù),盡在煙云縹緲間?!边@密密麻麻的石刻,就是一場延續(xù)千年的雅集,都是一次心靈的傾訴;每一次留名,都是一段往事的定格。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唯有這些刻在石頭上的文字,將歷史的記憶完好封存。行走在山谷流泉之畔,目光掠過那些隸、楷、行、草,我們仿佛能與王安石、黃庭堅等先賢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感受他們的或悵惘、或欣喜、或超然物外的人生片刻。
這座露天的“歷代詩書藝術(shù)石刻博物館”,正以其獨特的魅力,邀請著每一位來訪者,一同翻閱這部用石頭寫就的華夏文明史詩。(元子元 葉松)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