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千百年前有朋友圈
星湖的日常會不會是這樣的
你的美美
今日你玩咗未???
今天
千年詩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昨天
這對石獅子,大有來頭!
朋友僅展示最近500年的朋友圈
公元727年,
唐代大書法家李邕曾來肇慶,
在飽覽七星巖秀色后,
留下一筆巨大“財富”——《端州石室記》,
此后1000多年中,
無數(shù)文人爭相前來留下石刻。
那些珍寶常能讓全世界直呼
“這太不可思議了吧“
今天,一起看看
那時的七星巖是怎么
“想低調(diào)但實力不允許”的
千年瑰寶
早在唐代就已負盛名
七星巖,
早在晉代已有文字記載,
唐代已負盛名,
以鐘靈毓秀的湖巖石洞取勝,
成為文人墨客的打卡勝地。
△圖源 端州發(fā)布
石室?guī)r內(nèi)外
留下了歷代文人墨客的
詩詞歌賦、題字、碑銘等,
與星巖湖光峰影相得益彰,
是我國南方保存最多、最集中的一處石刻群,
被譽為“千年詩廊”“石刻書法藝術的宮殿”,
具有珍貴的藝術價值。
七星巖摩崖石刻群位于洞壁巖間,共有579方,其中石室洞有337方,是國內(nèi)保存較多、較集中的石刻群之一,1957年就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顯才 攝
△何異能 攝
巖壁似天然的“朋友圈”,
讓古人盡情記事言志、借景抒情。
如唐代李邕、李紳、王化清,
宋代包拯、 周惇頤 ,
明代吳桂芳、俞大猷,
清代屈大均、陳恭尹等。
△肇慶發(fā)布 廖文奕 攝
△圖為李邕《端州石室記》。肇慶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曹笑
這里摩崖石刻文字種類
以漢字為主,
字體有篆、隸、楷、行、草,
都是石刻中的珍品,
構成了嶺南獨特的書法藝術寶庫,
成為赫赫有名的藝術珍品。
它還是一幅極具價值的史料卷軸。
透過一幅幅飽含歲月滄桑的斑駁石刻,
璀璨的書法和文學藝術背后,
字里行間告訴世人的是一千多年來
肇慶以及嶺南乃至中國發(fā)生的歷史故事。
△俞大猷在七星巖題刻的詩作。新華社記者 田宇 攝
△現(xiàn)北海碑亭內(nèi)留存待解的外文石刻。肇慶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曹笑 攝
水月宮
超400年的硬核守護
水月宮,
始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
歷經(jīng)多年再為風雨所折。
明崇禎九年(1636年),
兩廣總督熊文燦傾資十余萬重建,
并鑄摩利支天菩薩于正殿
以表彰鄭芝龍得摩利支天庇佑戰(zhàn)勝劉香。
△西江1號 攝
明嘉靖四十三年
原肇慶兩廣總督署門前
紅砂巖石雕雙獅
雕刻于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
原安放在肇慶市人民政府
(即原兩廣總督署)大門外,
1965年移至七星巖水月宮前。
石獅由整塊紅砂巖精工雕就。
△圖源 肇慶市融媒體中心
該雙獅歷史悠久,保存較好,
具有典型明代石雕特征,
是兩廣 總督府 駐肇180余年,
肇慶成為兩廣政治、軍事中心的實物見證 。
△雄方 攝
重新探尋這些記憶,
我們不僅是在回望歷史,
感受肇慶千百年的文化積淀,
也是讓世界記住
肇慶這座城的精神密碼——
敢為人先、開放包容、熱情友善。
在世界行走,到肇慶停留。
我在吉祥喜慶開始的地方等你~?
◆ 編輯:鄒泳琪
◆ 一審:龍愛文 陳楚
◆ 二審:鄧俊麗
◆ 三審:童益南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