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的新馬地區(qū),流傳著一位被稱為“鬼王德”的茅山道士的傳奇。他本名不詳,人稱德叔,出生于馬來西亞檳城,一生與鬼神打交道,以養(yǎng)鬼、捉鬼、馭鬼聞名遐邇。在那個靈異傳聞不絕于耳、民間信仰根深蒂固的年代,鬼王德不僅是許多人心目中的“救星”,也成為靈異文化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符號。他的一生,仿佛始終游走于陰陽兩界的邊緣,既被人敬畏,也被人畏懼,最終卻在晚年以一種極為慘烈的方式離世,留下無數(shù)唏噓與未解之謎。
鬼王德并非從一開始就踏上這條與鬼神為伍的道路。據一些零散的民間口述,他年輕時曾是一名普通的農家子弟,因緣際會之下,結識了一位從中國南來的茅山道士。那位老道士見他天資不凡,尤其對符咒、法事展現(xiàn)出異于常人的感應能力,于是收他為徒,將一身茅山法術傾囊相授。除了正統(tǒng)的茅山道術之外,鬼王德還廣泛涉獵南洋一帶的降頭術、蠱毒等黑巫術,尤其擅長“養(yǎng)鬼仔”——即收養(yǎng)夭折嬰兒或橫死之人的魂魄,以符咒與供養(yǎng)使其為己所用。他居住的宅院中,據說常年供奉著上百個鬼仔,這些小鬼有的被他用于尋人找物,有的用于驅邪擋煞,也有的,成為他與其他邪靈對抗時的武器。
關于鬼王德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軼事之一,發(fā)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當時,香港一家電視臺的攝制組遠赴馬來西亞,希望為他制作一期靈異專題節(jié)目。為了向節(jié)目組展示自己通靈馭鬼的能力,鬼王德特意選擇了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將導演、主持人以及一眾工作人員召集到一片荒廢的空地上。他用朱砂在地上畫出一個巨大的圓圈,嚴令所有人必須站在圈內,無論見到什么駭人景象,都絕不能踏出圓圈半步。眾人雖心中忐忑,卻也充滿好奇。隨后,鬼王德立于圈外,手持桃木劍,口中念念有詞——那咒語并非尋常人能聽懂的語言,低沉而古老,仿佛來自另一個時空。不多時,四周的溫度驟然下降,空氣中彌漫起一股難以言喻的腥穢之氣。圈內的人開始看見,圓圈外圍不知何時浮現(xiàn)出幢幢鬼影,它們面目扭曲,有的七竅流血,有的肢體殘缺,發(fā)出若有若無的哭泣與嘶吼聲,圍繞著人群飄蕩、舞動,仿佛隨時會撲將上來?,F(xiàn)場頓時陷入一片混亂,有人失聲尖叫,有人癱軟在地,更有女藝人嚇得幾乎昏厥。然而,那道朱砂畫就的圓圈,竟成了無形屏障,群鬼始終無法逾越。那一夜,所有親歷者都深切體會到了“鬼王”二字的重量。
除了召鬼示現(xiàn),鬼王德更常為人所請,前往各地處理靈異事件。香港藝人薛家燕曾在一次訪談中提及,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香港一幢位于半山的豪華宅邸頻繁鬧鬼,宅主一家接連遭遇怪病與意外,仆傭中也流傳著深夜聽到哭聲、看見白影的傳言。這幢宅院的歷史并不光彩——宅主的祖父早年靠販賣毒品原料發(fā)家,據說曾在宅內私設刑堂,嚴刑拷問疑似私吞毒品的手下,導致多人慘死。自此之后,宅中便怨氣凝聚,不得安寧。在粵劇界友人的引薦下,宅主親赴檳城,懇請鬼王德出手相助。鬼王德抵達香港后,直接進入那幢陰森的大宅。他很快感知到宅內徘徊著多名怨靈,它們因橫死而怨念極深,不愿往生。依照茅山法規(guī),鬼王德先是嘗試與亡魂溝通,派出自己馴養(yǎng)的鬼仔作為中介進行“談判”,希望以超度方式化解恩怨。然而,這些冤魂怨氣太重,拒絕和解,甚至對鬼王德發(fā)起攻擊。談判破裂,鬼王德只得動用武力。接下來整整三天,宅內不時傳出法器碰撞、咒語呼嘯以及凄厲的鬼哭之聲。鬼王德與頑抗的鬼魂展開了一場常人無法想象的激烈斗法。最終,他以一道特制的符箓結合咒語,將眾冤魂盡數(shù)收服,封入一個古樸的陶壺之中,并帶回馬來西亞。這些冤魂,此后便成了他麾下驅使的“鬼奴”之一。
然而,與鬼打交道終究是走在刀尖上的行當。常年累月地接觸陰性能量,驅使、禁錮各類靈體,雖為鬼王德贏得了名聲,卻也在他身上積累了看不見的業(yè)力與風險。多年后,當薛家燕再次帶領香港電視臺團隊前往馬來西亞尋訪他時,眼前的景象讓她大吃一驚。昔日那個身形魁梧、目光如炬的鬼王德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瘦骨嶙峋、氣息奄奄的老人。他告訴薛家燕,自己胃里長了一個詭異的肉球,狀如乒乓球,手術切除三次,每次術后不久便會重新長出,仿佛某種無法擺脫的詛咒。盡管身體已極度虛弱,鬼王德仍強打精神,配合完成了節(jié)目的拍攝。工作結束后,他特意叮囑節(jié)目組,務必寄送一份節(jié)目錄像帶給他。然而,還沒等錄像帶寄出,香港方面便傳來了鬼王德溘然長逝的噩耗。
關于他的死因,江湖上流傳著多種駭人聽聞的說法。最為主流的傳聞是,鬼王德晚年被一位神秘的降頭師暗中下了極厲害的降頭。這種降頭并非直接取人性命,而是先一步步侵蝕、瓦解他的法力根基。就在他法力衰竭、防護最弱的時刻,那些他常年飼養(yǎng)、驅使的鬼仔,以及曾經被他收服鎮(zhèn)壓的各類鬼魂,瞬間反噬。據極少數(shù)自稱知情的人透露,鬼王德臨終前的身體狀況極其恐怖——全身布滿類似利齒啃咬的傷痕,傷口深可見骨,內臟器官莫名腐爛潰瘍,整個人由內而外散發(fā)出濃烈的腐臭氣味。一種解釋是,他一生與靈界糾纏過深,自身陽氣早已損耗嚴重,去世那一刻,護體靈氣驟然消散,竟引得四方鬼怪蜂擁而至,群起報復,將他咬得體無完膚。
更令人唏噓的是鬼王德身后的家事。他一生恪守茅山戒律之一——“不留隔夜錢”,認為修道之人應錢財散盡,助人為先,甚至連褲袋都要剪穿,以防積蓄。因此,他雖名聲在外,卻從未借此斂財,家中并無多少積蓄。他去世后,子女們未能繼承其志,反而將他視若珍寶的符書、法本變賣換取錢財。所得錢財并未用于正途,據傳幾個孩子先后沉淪于賭博與毒品,很快便將家產揮霍一空,最終流落四方,不知所蹤。一門玄奇之術,竟以如此悲涼的方式斷絕,令人不禁感嘆命運的無常與殘酷。
鬼王德的故事,融合了道法、降頭、養(yǎng)鬼、反噬等神秘元素,充滿了強烈的民間敘事色彩。他是特定時代與文化背景下產生的特殊人物,其傳奇經歷,既反映了那個年代人們對超自然力量的敬畏與恐懼,也透露出對“因果循環(huán)”、“善惡有報”等傳統(tǒng)觀念的深層認同。他的一生,猶如一場游走于陰陽邊界的危險戲劇,高潮迭起,結局慘烈。至今,在新馬一帶的老一輩人中,提起“鬼王德”之名,仍會引發(fā)一陣復雜的低語與回憶,那是一個關于力量、代價與宿命的,再也無法復刻的民間傳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