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楊振寧以103歲高齡駕鶴西去,留下了一段跨越世紀的傳奇。
他是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第一人,也是中國教育打底的杰出代表。
他留給我們的,不僅是學術的高峰,更有破解當下“教育內卷”的良方。
解藥一:啟蒙階段“不雞娃”
要論雞娃,楊振寧父親楊武之最有條件。他可是留美博士、清華數(shù)學教授。
好的基因遺傳,外加近水樓臺,只要稍稍發(fā)力,起跑線就能輕松甩別人一大截。
但是楊武之選擇了“不雞娃”。當楊振寧翻閱父親書架上的外文數(shù)學書時,楊父總說“不著急,慢慢來”。
在楊振寧十三四歲時,楊父卻做了一個“反其道而行之”的事:請人來給兒子系統(tǒng)講授《孟子》,兩個暑假,一字不拉。
楊振寧后來回憶,正是這樣的人文積淀,讓他“對整個物理學的判斷有了自己的Taste(品味)”。
楊振寧與父母合影
你看,蘇步青是數(shù)學大家,卻寫得一手好詩文;物理學家愛因斯坦鐘情小提琴,說“音樂幫助我思考”。
科學素養(yǎng),有了人文藝術的加持,往往起到“如虎添翼”的效果。
楊父在孩子啟蒙階段“重基礎”“不著急”,不是放任不管,而是“靜觀其變”。
給孩子自由探索和成長的空間,避免因過早、過度定向而扼殺可能性。
對比現(xiàn)在,就是一個字“急”。
很小就把孩子塞進各種補習班,只重結果不重過程,只要成績不管興趣。
瘋狂搶跑、盲目超前的結果就是,得到了一個個“速成”的天才,也是一個個“傷仲永”式的廢材。
楊振寧說:不要將天才的孩子當天才養(yǎng),否則會是一個悲劇。
普通的孩子當天才來“催熟”,問題更大。
換句話說,打好基礎,先慢后快,火到豬頭爛,普通孩子取得天才的成就,也未可知。
解藥二:通識教育“文理兼修”
毫無疑問,他的學術基礎是在西南聯(lián)大打下的。
不得不說,又是西南聯(lián)大!那時候的西南聯(lián)大星光璀璨,大師云集,教育理念與方法獨樹一幟。
校長梅貽琦極力倡導通識教育,“大學重心,應在通而不在專”。
西南聯(lián)大允許學生跨學科、跨專業(yè)自由選擇課程,在校內轉系轉專業(yè)也很容易。
楊振寧讀物理系,也在大教室里聽聽聞一多、朱自清等一流學者的文史課。
他也可以聽外文系的課,他既能與鄧稼先一起背《吊古戰(zhàn)場文》,也能把唐詩宋詞譯成英文,也能用英文寫頂級的物理論文。
西南聯(lián)大鼓勵學生挑戰(zhàn)權威:考試不必拘泥于教師講義,只要言之有理,觀點相左也能得高分。
楊振寧坦言,在聯(lián)大的七年,對他最重要的影響,是形成了對整個物理學的“Taste”,即判斷方向、選擇問題的品味。
他甚至說:
“我那時在西南聯(lián)大本科生所學到的東西,及后來兩年碩士生所學到的東西,比起同時美國最好的大學,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時至今日,我們的課堂依然迷信“標準答案”,依然強調“教師權威”。
好學生的定義就是“聽話”“愛刷題”“考高分”“上名校”。
我們很早進行了文理分科,美其名曰“因材施教”,追求“專”而丟了“通”,好比筑金字塔而底座薄弱。
解藥三:中西文化“合璧”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出國,楊振寧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但是出國者甚眾,為什么楊振寧成了頂流?
楊振寧家族的配置堪稱“獨特”:祖父是國學宿儒,父親是留美數(shù)學博士。
這種“中西合璧”,讓他自小就能游走于中西文化之間。
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的是“宇稱不守恒理論”。有科學史家認為,這其中或許有中國文化的智慧。
因為中國文化向來強調和重視不對稱性,譬如“陰陽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對稱中有不對稱,不對稱中有對稱”。
西南聯(lián)大給了楊振寧自由寬容,而在芝加哥大學,他經歷了思維模式的第二次躍遷。
芝加哥大學強調對原始文本的研讀和基于證據(jù)的論證,強調蘇格拉底式的質疑與辯論,要求學生挑戰(zhàn)假設。
這種訓練,與他在西南聯(lián)大打下的扎實基礎形成完美的互補與升華。
楊振寧曾總結自己的學術生涯:“我既受益于西南聯(lián)大的扎實基礎,又受益于芝加哥大學永遠彌漫的探索氛圍?!?/p>
這恰是中西教育精華的完美融合。
中西合璧,好比倚天屠龍劍,雙劍合璧,誰與爭鋒?
可拾國人自信
諾貝爾獎頒獎周剛剛過去。國人對于諾獎情感復雜,或趨之若鶩,或嗤之以鼻,甚至斥之以“洋獎”。
我們似乎又回到了魯迅《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里:中國人現(xiàn)在是在發(fā)展著“自欺力”。
殊不知,楊振寧和李政道作為中國人,在上個世紀拿諾貝爾獎的時候,讓西方多么震驚!
從1956年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到1957年獲獎,不到兩年時間,在諾貝爾獎頒獎史上當時屬于絕無僅有。
楊振寧和李政道
當時物理學獎得主的平均年齡是50歲,而楊振寧35歲、李政道31歲。
楊振寧曾言:
“我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自己覺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可破教育“內卷”
而今,教育又陷入了“內卷”,家長焦慮,學生痛苦。
楊振寧的一生提醒我們回歸教育的本質。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制造“考試機器”,而是培養(yǎng)“完整的人”。
家庭教育,要慢下來,重人文,重品性;
學校教育,要通起來,重思辨,重批判;
文化視野,要開闊起來,不卑不亢,兼容并蓄。
這或許是他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遺產。
魯迅在《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講里說:
天才出現(xiàn)的前提,是先有培養(yǎng)天才的泥土。
魯迅講話那一年,楊振寧兩歲。
從家庭啟蒙到西南聯(lián)大、再到赴美深造,楊振寧一路走來,引人深思。
而他近百年前所受的教育,當下看起來,仍然是可遇不可求。
百年滄桑,楊振寧帶著一生的榮耀駕鶴西去,
他給教育、特別是中國當代教育留下的遺產,
會在第二個百年里,引發(fā)深遠的回響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