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悉尼唐寧中心地方法院的法庭內(nèi),20多名專程趕來的華人旁聽者,終究沒能等到主角楊蘭蘭的身影。
這位涉嫌酒駕撞人、身負四項重罪指控的華裔女子,不僅無視法院 “必須出席”的要求,甚至連視訊連線都省去,只留下代理律師與法官簡短溝通后,案件便再度延期至11月14日。
一場震驚全球的交通肇事案,硬生生變成了有錢人主導(dǎo)的“拖延戰(zhàn)”,讓圍觀者不禁發(fā)問:在澳大利亞,法律面前真的人人平等嗎?
時間回到7月的悉尼東郊,23歲楊蘭蘭駕駛價值超百萬美元的勞斯萊斯醉駕撞車,導(dǎo)致52歲的奔馳車司機脊椎、肋骨與兩側(cè)股骨全部斷裂,至今仍在承受傷痛折磨。
而她本人不僅毫發(fā)無損,還身著價值5000美元的奢華服裝離開現(xiàn)場,拒絕配合警方的酒精測試。
更令人咋舌的是,她坐擁悉尼東區(qū)頂層豪宅與兩輛勞斯萊斯,卻能在無金錢條件的保釋條款下安然脫身,每日只需遵守宵禁即可自由活動。
兩度缺席庭審的操作,更是將特權(quán)感”拉滿。第一次以視訊方式敷衍出庭,第二次干脆徹底失聯(lián),法院的庭審安排仿佛成了她可以隨意更改的日程表。
這背后,離不開“金牌律師”John Korn的運作。這位曾助高云翔性侵案翻盤的刑辯高手,每小時收費高達上千澳元,普通家庭根本無力承擔(dān)。
他在法庭外的回應(yīng)堪稱“話術(shù)典范”:被問財富來源時聲稱“從未過問”,既不否認也不承認,默認了優(yōu)渥家境的事實;被問是否關(guān)注輿論時,一句“她很害羞”便輕描淡寫帶過,全然不顧受害者的痛苦與公眾的質(zhì)疑。
更耐人尋味的是律師透露的“談判路線”:先與警方進行非正式調(diào)解,再與 “高層”溝通,若達不成“預(yù)期結(jié)果”便拒絕答辯。
這哪里是接受法律審判,分明是用資本鋪路,試圖將刑事案件變成一場可以討價還價的交易。
四項指控中,危險駕駛致嚴重人身傷害,最高可判7年監(jiān)禁,但從目前的進展來看,這場司法程序更像是在給財富留出運作空間。
有人說,這是澳大利亞的法律程序使然,但普通民眾若敢如此藐視法庭,恐怕早已被撤銷保釋、收監(jiān)待審。
楊蘭蘭的“全身而退”,本質(zhì)上是財富堆砌出的特權(quán):昂貴的律師團隊、模糊的身份背景、從容的拖延戰(zhàn)術(shù),讓本應(yīng)公正的法律程序淪為有錢人的“保護傘”。
受害者躺在病床上承受身體與精神的雙重創(chuàng)傷,而肇事者卻能躲在豪宅里,讓律師用專業(yè)話術(shù)周旋,這難道就是所謂的“司法公正”?
這場案件的核心爭議,早已超越了交通肇事本身,直指一個更普遍的問題:當金錢可以撬動司法程序,當特權(quán)可以無視法律尊嚴,普通民眾的安全感從何而來?20多名華人旁聽者的到場,正是對公平正義的樸素期待。
他們想看的,不是楊蘭蘭的真面目,而是法律對強者的約束、對弱者的保護。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公平公正,它不該是富人手中的玩物,更不該在特權(quán)面前變得蒼白無力。
楊蘭蘭案的最終判決尚未可知,但兩度缺席庭審的鬧劇,已經(jīng)敲響警鐘:若財富能成為藐視法律的底氣,若特權(quán)能凌駕于正義之上,那么每個普通人,都可能成為潛在的受害者。
11月14日的庭審即將到來,人們期待看到的不是又一次延期,而是法律應(yīng)有的剛性。
楊蘭蘭是否會出庭?所謂的“談判”能否給受害者一個交代?
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僅關(guān)乎個案的公正,更關(guān)乎公眾對司法體系的信任。畢竟,在公平正義的天平上,財富與特權(quán)本就不該有任何分量。
若法律只能制裁普通人,卻對有錢人網(wǎng)開一面,這樣的司法體系,終將失去它存在的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