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自律” 往往被貼上 “克制”“忍耐” 的標簽。不少家長要求孩子自律時,常用 “不許玩手機”“不能挑食”“必須按時學習” 這類禁止性語言,導致孩子誤以為自律就是壓抑內(nèi)心的真實渴望。更令人擔憂的是,當孩子長期處于 “欲望被壓制” 的狀態(tài),要么會出現(xiàn)逆反心理,用偷偷摸摸的方式滿足需求;要么會變得自卑敏感,失去探索世界的動力。其實,真正的自律從來不是與欲望為敵,而是與欲望共生,這是家庭教育指導師在實踐中反復驗證的核心原則。
自律與壓抑欲望的本質(zhì)區(qū)別,在于是否尊重 “需求的合理性”。
壓抑是無視內(nèi)心渴望的強制壓制,比如孩子想看繪本卻被硬逼著做數(shù)學題,這種做法會讓孩子產(chǎn)生 “我的需求不重要” 的負面認知,長期下來會消耗內(nèi)在驅(qū)動力。而自律是在理解需求的基礎上,建立 “延遲滿足” 和 “合理分配” 的能力。就像一位媽媽面對孩子 “想先玩積木再寫作業(yè)” 的請求,沒有直接拒絕,而是和孩子約定 “先專注完成 20 分鐘作業(yè),再享受 30 分鐘積木時間”。這種方式既沒有否定孩子的欲望,又引導孩子學會權衡輕重,這正是自律教育的關鍵。
家庭教育中培養(yǎng)自律的核心,是幫助孩子建立 “欲望管理” 的思維,而非 “欲望消滅” 的思維。孩子天生有玩耍、探索、享受的欲望,這些欲望本身并非洪水猛獸,反而能成為自律的動力。比如孩子渴望得到心儀的玩具,家長可以引導他制定 “儲蓄計劃”,通過完成家務、堅持閱讀等方式積累 “積分”,最終實現(xiàn)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學會了克制即時滿足的沖動,更在為欲望努力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責任感和毅力 —— 這才是自律的真正價值。反之,若家長直接用 “家里不缺玩具”“你應該好好學習” 來否定孩子的欲望,只會讓孩子對自律產(chǎn)生抵觸。
很多家長陷入 “壓制式教育” 的誤區(qū),根源在于混淆了 “自律” 與 “服從”。
真正的自律是孩子內(nèi)心的主動選擇,而服從是外在壓力下的被動妥協(xié)。比如孩子按時起床,若是因為 “媽媽會批評”,這是服從;若是因為 “想擁有充足時間晨讀,還能從容吃早餐”,這才是自律。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幫助孩子從 “被動服從” 走向 “主動自律”,讓孩子明白自律不是為了迎合他人,而是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自我價值。
培養(yǎng)孩子的自律能力,家長需要做好 “引路人” 而非 “監(jiān)工”。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合理欲望,不輕易否定;其次要幫助孩子建立清晰的目標,讓孩子明白自律是實現(xiàn)目標的手段;最后要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和空間,允許孩子在嘗試中犯錯。比如孩子偶爾打破約定玩手機超時,不必嚴厲指責,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調(diào)整計劃。當孩子在自律中感受到自由和成就感,這種能力便會內(nèi)化為終身受益的品質(zhì)。
自律從來不是壓抑欲望的 “苦行僧式修行”,而是讓欲望為成長賦能的智慧。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唯有放下 “壓制” 的執(zhí)念,用理解、引導和信任搭建橋梁,才能讓孩子在尊重欲望的基礎上,主動擁抱自律,成長為有目標、有毅力、有溫度的人。
智和教育深耕家庭教育十余年,幫助父母提高教養(yǎng)認知,提高養(yǎng)育子女的能力,重點解決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厭學輟學、拖拉磨蹭、沉迷網(wǎng)絡、自卑抑郁、早戀等心理和行為問題、助力父母從有效溝通、情緒管理、解決沖突等方面改善親子關系,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和家庭和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